大家好,我是战略指南针破晓-“在思考中成长,在行动中觉醒”。
行业在萎缩,但有人的收入却在暴涨。
这不是鸡汤,是血淋淋的现实。
前两天刷到一个帖子,某位网安从业者晒出了自己的薪资变化:2022年月薪12K,2024年月薪28K。评论区炸了,一片“假的吧”、“什么公司这么傻”的质疑声。
但我仔细看了他的经历,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大部分人还在等风来,少数人已经成了风。
为什么有人能逆势翻倍?
说实话,我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人。
去年认识的一个朋友,原本在传统安服公司做渗透测试,月薪1万出头。今年跳槽到某头部云厂商,专门做云原生安全,薪资直接涨到2.5万。
他做对了什么?
云原生安全、AI安全、数据安全......,这些细分领域正在(或可能是少量)疯狂招人,而懂行的人太少了。供需失衡,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数据不会撒谎:根据某招聘平台统计,AI安全工程师的平均薪资比传统安全岗位高出60%,云安全架构师更是达到了80%的溢价。
问题是,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不到这个机会?
第一件事:停止内卷,开始错位竞争
太多人还在传统安全领域死磕。
渗透测试、漏洞挖掘、应急响应......,这些岗位的天花板已经很明显了。不是说它们没价值,而是僧多肉少,价格被压得死死的。
聪明的人早就开始错位了。
我认识的另一个哥们,原本做web安全,现在专攻区块链安全审计。你知道一份合约审计报告能收多少钱吗?5-20万。而且需求还在爆发式增长。
具体怎么做?给你们几个方向:
AI安全:模型投毒、对抗样本、隐私保护......,新玩意儿太多了
云原生安全:容器安全、微服务安全、DevSecOps......,云厂商抢着要人
数据合规:GDPR、个保法、数据分类分级......,法务+技术的复合人才稀缺
IoT安全:车联网、工控安全、智能家居......,万物互联带来万物可攻
选对赛道,比努力更重要。
第二件事:从技术工具人变成业务翻译官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大部分网安人员只会说“技术话”:什么SQL注入、XSS、权限绕过......,业务方听得一头雾水。
但那些薪资翻倍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能把技术风险翻译成业务损失。
举个例子:
普通说法:“系统存在SQL注入漏洞,攻击者可以获取数据库权限。”
高手说法:“这个漏洞可能导致100万用户信息泄露,按照个保法罚款标准,企业面临500万-5000万的经济损失,还要承担声誉风险。”
哪种表达更有说服力?哪种人更容易升职加薪?
答案显而易见。
业务翻译能力包括:
风险量化能力:用数字说话,用损失说话
合规理解能力:法律法规比技术漏洞更能让老板重视
沟通协调能力:推动跨部门合作,而不是埋头写报告
技术是你的武器,业务思维是你的战略。
第三件事:建立个人品牌,成为细分领域专家
这个最难,但也最有效。
网上随便一搜,做渗透测试的有几万人,但真正有名气的就那么几十个。有名气的那几十个,收入是普通从业者的5-10倍。
怎么建立个人品牌?
输出,持续输出,有价值的输出。
看看那些网安大V们:有人专门写AI安全的文章,有人分享云安全的实战经验,有人做数据安全的科普。
他们不是技术最强的,但一定是在某个细分领域持续输出价值的人。
具体路径:
选定一个细分方向,比如IoT安全、区块链安全......,
持续学习和实践,保持技术敏感度
输出有价值的内容:技术博客、开源工具、演讲分享
参与行业活动:会议演讲、技术沙龙、在线直播
建立行业联系:主动链接同行,扩大影响圈
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代名词”,价格就不是问题了。
机会窗口期正在关闭
说句实话,现在这个时间点是关键。
传统安全岗位的天花板已经显现,新兴安全领域的红利期还在。但这个窗口期不会太久,最多2-3年,格局就会基本确定。
到那时候,再想转型就难了。现在就行动,还能分到一杯羹,再等等看,就只能跟着喝汤了。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准备在哪个细分领域发力?
是继续在传统领域内卷,还是勇敢地跳出舒适圈,去拥抱那些看起来“陌生”但充满机会的新赛道?
选择权在你手里。
那些月薪翻倍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别人还在抱怨的时候,已经开始行动了。
在这片技术的新大陆,你的指南针指向何方?是寻找避风港,还是开辟新航线?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