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甘肃省司法厅此前发布的消息称,某涉密单位工作人员李某,在起草涉密方案时,出于好奇心下载了一款 AI 写作应用软件,并将涉密方案的部分敏感内容输入其中,通过 AI 代写生成网络文件资料,导致涉密信息泄露,李某随后受到严肃处理。
此外,某科研机构一研究人员保密意识淡薄,为快速完成研究报告,擅自使用一款流行的AI写作应用软件辅助办公,将部分核心数据及实验成果上传到该应用,导致该研究报告中的部分涉密敏感信息被泄露,在网上流传,给该科研机构造成经济损失,也给国家利益带来损害。事件发生后,该研究人员受到严肃处理。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AI的浪潮中,在提升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将如数据泄露、隐私泄露等安全隐患“拥入怀中”。对于企业来说,因AI大模型导致的数据泄露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的发生:
若泄露数据涉及用户隐私或商业机密,企业需面临监管机构的高额罚款。例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违规企业的罚款可高达全球年营业额的 4% 或 2000 万欧元(取较高者)。此外,用户或合作伙伴可能因数据泄露提起集体诉讼,要求民事赔偿(如迪斯尼 4400 万条数据泄露后,可能面临大量用户索赔)。
企业需投入资金用于数据泄露后的应急响应:包括聘请第三方机构调查泄露源头、修复 AI 系统漏洞、升级数据加密技术、部署新的安全防护工具等。同时,若 AI 系统因数据泄露被迫暂停运行(如训练数据被污染或核心模型参数泄露),企业需承担系统重构、重新训练模型的成本,而这对依赖 AI 驱动业务的企业(如 AI 推荐系统、智能客服)可能是 “致命性” 支出。
数据泄露直接冲击用户对企业的信任 —— 尤其是当泄露数据包含用户隐私(如身份证号、消费记录、生物信息等)时,用户会因 “安全感缺失” 选择流失。例如,若 AI 医疗企业泄露患者病历数据,患者可能立即转向竞争对手,且这种信任流失往往难以逆转。
若泄露的数据是 AI 系统的核心资源(如训练数据、模型参数、用户行为标签),可能导致:
训练数据被篡改或污染,AI 模型输出错误结果(如推荐系统推送无关内容、风控模型误判风险);核心算法或模型架构泄露,被竞争对手复制或反向工程,导致企业失去技术壁垒(如某自动驾驶公司的 AI 决策模型参数泄露,可能被竞品快速模仿其技术路线)。
全球多数国家已出台严格的数据保护法律(如中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欧盟 GDPR、巴西《通用数据保护法》等),要求企业对数据安全负 “全生命周期责任”。若因使用 AI 导致数据泄露(如未对输入 AI 的敏感数据脱敏),企业将被认定为 “合规失职”,除罚款外,可能被限制数据处理权限(如禁止跨境传输数据),甚至被迫终止相关业务。
对依赖 AI 的企业而言,训练数据、模型参数、算法逻辑是核心竞争力。若这些数据泄露(如三星半导体的源代码、AI 模型训练数据外泄),竞争对手可通过分析泄露数据快速复制技术、优化自身模型,导致企业失去技术壁垒,市场份额被挤压。
综上,数据泄露对使用 AI 的企业而言,是 “经济、声誉、法律、技术” 的多重打击,短期可能导致资金流失、业务停摆,长期则可能摧毁核心竞争力与品牌价值。因此,企业需要重视AI安全,也需要提高全体员工对AI安全的认知。
对此,安在新媒体面向社群用户,推出“网络安全意识团购服务”,涵盖宣传素材、培训课程、威胁体验、游戏互动等,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帮助员工掌握安全要点,并提供定制化安全策略咨询。
针对AI安全,安在新媒体推出了20幅AI安全海报。海报的图文形式可以细致地展现出各类安全风险的危害,企业可将其以展板、易拉宝形式放置于办公区域,持续性加深员工的安全意识。
Tina(诸子云群秘Tina)
部分展示,以作参考,更多服务,详情请洽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