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技资源在支撑和保障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强化。改善科技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内容。科技资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关键动力,是促进主体、产业、区域、国家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通常被视为“第一资源”。科技资源通常涉及科技资金、科技人员、科技设备、科技信息、制度等多种类型,科技资源能否高效配置是其能否在支撑创新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何种模式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是一国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已有科技资源配置相关的文献主要聚焦于对效率测算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数据包络分析是研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主流模型方法,但大多学者会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tobit模型、malmquist指数等方法进行综合应用。在研究主题上,重点关注了人才资源的配置问题。在关注产业上,主要涉及农业、医疗等领域。已有研究针对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的研究较少,学者主要针对美国提出了科技资源配置的若干模式。整体来看,美国呈现出政府导向、市场导向、公共利益导向及社会基础变革导向等多种类型。具体从要素协同来看,包括全要素驱动型、产学协同驱动型、产业驱动型、产研协同驱动型和学研协同驱动型;从创新主体来看,包括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模式、以科研机构为龙头的开发模式和以高校为基础的研究模式。
2024年3月,作为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接见了包括商业航天企业代表在内的民营企业家,彰显中国将商业航天作为未来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的战略部署。2025年3月,“商业航天”被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本研究尝试在已有对科技资源配置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聚焦美国商业航天产业领域,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美国商业航天领域科技资源配置的模式,以期为我国及各地方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美国商业航天产业的特征及发展历程
美国商业航天产业居于全球引领者地位,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特征。一方面,美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和政策制度体系以支持商业航天发展。1984年,美国发布《商业太空发射法案》,首次向私营企业开放航天领域,简化发射许可和保险政策,允许商业公司参与发射活动。后续通过多次修订,进一步明确责任赔偿、太空旅游等细则,为商业航天发射任务提供了法律保障。在不断更新的国家航天政策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商业航天发展。2013年出台的新版《国家航天运输政策》更加具体地指出要鼓励商业航天公司研制和发展近地轨道航天运输系统,将国际空间站的运输服务交由商业公司竞争,先通过政府服务需求的牵引和带动,提高美国竞争力,继而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争取更多份额。在2020年发布的最新版《国家航天政策》中,仍延续了发展商业航天的政策方针。2023年发布的《美国商业航天法》明确鼓励美国企业在太空探索中的创新和竞争力,特别是在“太空资源开发”和“火箭再利用”等领域,针对私营公司的监管框架更为灵活,从而能够加快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进程。另一方面,美国的国家航空航天局(以下简称NASA)等政府部门通过一些商业航天计划,在某些技术领域授予私营公司合同订单,既支持了私营公司不断技术创新,也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据统计,2024年,全球共进行了263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美国发射158次,全球占比60%,发射卫星数量和入轨载荷全球占比分别高达79.56%、85.73%(田耀四,2025),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美国的私营企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以下简称SpaceX)的贡献。在政府主导之下,美国依靠SpaceX等私营企业在商业航天产业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
二、美国商业航天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分析
基于现有关于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的研究,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模式可概括为四种类型,即市场主导的全要素驱动型、市场主导的个别要素驱动型、政府主导的全要素驱动型和政府主导的个别要素驱动型四种类型。其中要素类型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应用场景、政策和制度等。结合美国商业航天发展实际,基于政府主导的全要素驱动和政府主导的个别要素驱动两种类型,本文选取了SpaceX、Blue Origin(以下称蓝色起源)、Rocket Lab(以下称火箭实验室)三家代表性企业,对美国商业航天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模式展开分析。
(一)全要素驱动模式
SpaceX从政府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既包括资金、基础设施、人才等传统要素的支持,也包括技术进步等创新要素的支持(杨开,2019)。
一是政府资金持续支持。SpaceX在过去的20多年中,仅从NASA就获得了超过135亿美元的订单,来自政府的订单帮助SpaceX完成了早期过渡和经验积累。创业初期,SpaceX连续经历了3次发射失利,陷入重大危机。然而,NASA主导开展的“商业轨道运输服务”计划直接为SpaceX注入了近4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远高于公司当时得到的商业投资。随着技术和产品日益成熟,SpaceX又从NASA等部门得到了各类发射合同,总价值超过数十亿美元。根据美国太空军于2025年4月发布的最新消息,SpaceX获得了价值59亿美元的订单。相比于商业公司的订单,来自政府的订单成为SpaceX运营的支柱。
二是发射设施和试验设施支持。从2007年开始,SpaceX陆续租用了美国空军多个发射工位,以及NASA位于肯尼迪航天中心的 LC-39A 发射工位(此前用于土星5号火箭和航天飞机的发射)。SpaceX不仅通过租赁方式得到上述设施的使用权,而且被允许使用与发射工位相配套的各类支持服务,比如发射控制室、有效载荷处理设施、发射遥测和通信服务、推进剂及处理服务、地面支持设备等发射相关的设施和服务,以及发射组织、操作、安全等方面的流程支持,甚至于火警、应急服务和媒体支持等方面的辅助支持。此外,SpaceX还得到了NASA所属几个中心的支持,比如斯坦尼斯航天中心为其提供了发动机试车设施和技术支持,白沙试验设施为其提供危险物品方面的试验、分析和培训,格林研究中心为其提供电源试验方面的支持,戈达德飞行中心为其提供无线电(射频)试验方面的支持。
三是来自政府主导的航天机构的人才支持。美国的航天领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政府主导开展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国际空间站以及航天飞机等大型项目,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人才队伍,这使得航天领域的新兴公司在创业时,能够快速集聚众多具有丰富经验的航天人才。截至2023年,SpaceX公司员工人数从最初几百人的规模增长到13 000人左右。SpaceX大量任务的执行都依赖于有政府部门从业经历的人员,这些人员中有的曾在美国众议院分管航天领域的“科学技术委员会”中担任重要角色,有的曾是NASA空间站系统工程师、国际空间站机械臂操作专家,有的曾是NASA的宇航员等。这些人才自身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促进了SpaceX的快速发展。
四是支持低成本发射技术的突破。NASA曾将阿波罗计划中的多项核心技术转移给SpaceX,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猎鹰9号”火箭成功实现了多次发射后回收复用,从而使得SpaceX在航天发射领域成为行业领导者,并且降低了发射成本。SpaceX还获得了美国空军和国家侦察办公室的合同,以提供国家安全发射服务。这些合同使SpaceX得以进入更高价值的商业航天市场,进一步推动了其火箭技术的进步和发射能力的提升。
(二)私人资本+人才要素驱动模式
蓝色起源由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于2000年创立,专注于开发载人太空飞行技术和太空旅行,在2024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独角兽榜单中位列第二,仅次于SpaceX。蓝色起源在成长过程中同样受到美国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在美国政府主导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背景之下,蓝色起源主要依靠私人资本的持续投入和吸引大量行业内有经验人员加入,驱动企业发展。
一是政府资金全面支持。蓝色起源共研制了“新谢泼德”、“新格伦”、“蓝月亮”和“蓝环”等四款飞行器,均获得NASA和美国空军等来自政府部门的多次资助。2021年3月,NASA与蓝色起源达成协议,NASA将提供未指定的开发资金并提前购买“新谢泼德”火箭的有效载荷空间,截至2025年4月14日,“新谢泼德”已执行11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正是在NASA和美国空军的持续资助下,2025年1月,蓝色起源研制的“新格伦”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实现首飞,“蓝环探路者”飞行器随之成功发射。2023年5月,NASA宣布选择蓝色起源公司作为其旗舰级载人探索项目“阿尔忒弥斯”的第二款载人登月舱的承包商,牵头研发一种可完全重复使用的登月舱,固定额度合同金额34亿美元,预计在2025年8月,登月舱“蓝月亮”将使用“新格伦”火箭发射。根据美国太空军于2025年4月发布的最新消息,蓝色起源获得了价值23.9亿美元的订单,以服务国防部和国家侦查局。
二是私人资本持续注入。蓝色起源早期研发及运营资金主要来自创始人贝佐斯的个人投入。从2000年创立到2014年的15年间,贝佐斯累计为蓝色起源投入约5亿美元。2017年4月,贝佐斯公开表示每年将出售价值10亿美元的亚马逊股票,用于支持蓝色起源的运营。蓝色起源对外也曾表示,“新格伦”火箭在2020年前大概需要25亿美元的投资,而贝佐斯将承担该火箭的全部研制费用。在2024年《纽约时报》旗下商业专栏DealBook主办的高端商业论坛上,贝佐斯表示,蓝色起源未来会成为比亚马逊规模更大的公司,这可能意味着未来贝佐斯会进一步加大对蓝色起源的投入。据统计,创立以来,贝佐斯至少为蓝色起源投入了约64亿美元(孔超,2021)。
三是引进行业内经验丰富的人才建立高层管理团队。与SpaceX不同,蓝色起源更为强调“渐进式改进”而非颠覆性创新,因此其在高层管理团队建设中采取了从其他航天公司引进“成熟”人才的策略,以确保工程安全与可靠性。2003年,蓝色起源引进了经验丰富的罗伯·梅尔森担任高级副总裁,负责公司研发项目,其曾是吉斯特勒航天公司的高级项目经理,负责K-1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制,还曾在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担任航天工程师、从事航天飞机轨道飞行器降落伞的空气动力学设计。2017年加入蓝色起源担任首席执行官的鲍勃·史密斯,负责火箭、发动机项目以及新兴业务,其曾在霍尼韦尔航天公司、联合航天联盟公司负责系统研发工作,还曾在美国航天公司担任系统主任,负责NASA项目(陈允宗,2018)。
(三)风险投资驱动模式
火箭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由新西兰工程师彼得·贝克(Peter Beck)创立,2013年迁至美国,202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核心产品有电子号小型运载火箭、新型可重复使用的中子号运载火箭、卫星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太空系统组件等。在发展过程中,多项业务受到政府部门的资助,同时获得来自近10家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注入,成功将商业、民用、国防和学术领域客户的200多颗卫星送入轨道。
一是政府部门持续资助。美国联邦采购数据系统显示,2015至2024年12月9日,火箭实验室获得来自空军、陆军、国防部、NASA等部门共计117项合同,金额约3亿美元,任务涉及装置和材料测试、太空飞行研发、航天器元件、太空运输等。2025年3月,火箭实验室和斯托克空间技术公司(Stoke Space Technologies)获得美国太空军最高价值56亿美元的任务订单,合同要求两家公司将美国太空军的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合同持续到2029年。
二是获得多家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火箭实验室迁往美国后获得了多个投资机构的资本注入。根据火箭实验室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其受到澳大利亚主权财富基金旗下的未来基金(future fund)、科斯拉风投(Khosla Ventures)、贝西默风投(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绿泉资本(Greenspring Associates)、澳大利亚投资联盟(ACC)、普罗姆斯风投(promusventures)、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等多家机构的支持。2013年,火箭实验室获得风险投资机构550万美元支持,以推动火箭实验室公司从新西兰迁往美国并研发电动发动机。2017至2024年,火箭实验室进行了多轮融资,获得资金超过10亿美元,用来支持其不断提高火箭发射能力。
三、启示及建议
商业航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门槛、高资本投入、高风险特征和长周期回报等显著特点。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航天强国相比存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差距和产业规模差距。在全球商业航天竞争格局加速重构、国际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向商业航天领域高效配置,加快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体系,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市场话语权。基于此,针对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启示及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和立法保障
一是建立商业航天发展的法律框架。在航天领域相关立法中细化商业发射、卫星运营以及监管改革等涉及商业航天发展的内容,明确空间资产权属与责任划分,尽快出台我国的航天法。二是加强顶层规划引导。针对发射流程、技术研发、产业链和供应链建立健全等多个维度,出台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进行规范和统筹。三是强化政府订单牵引。借鉴NASA支持SpaceX、蓝色起源、火箭实验室等私营企业的模式,建议我国设立商业航天专项采购计划,优先向民营企业开放采购需求,建立“研发—验证—采购”的闭环机制。
(二)鼓励风险投资参与商业航天发展
美国的经验表明,风险投资对于具有“三高一长”特征的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商业航天风险保障体系。从组织架构、风险分担机制、运行机制、服务体系等方面探索商业航天风险保障体系,增强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活力与韧性。二是引导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商业航天领域。一方面,支持风险投资机构支持初创企业发展,并进行长期持续性投资;另一方面,引导风险投资机构聚焦火箭回收、卫星互联网等核心技术赛道,形成差异化的投资策略。三是吸引国际知名投资机构落户。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珠海航展、中关村论坛等国际平台,设立商业航天投融资专场,吸引国际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参与。
(三)建立政企人才和技术流动机制
SpaceX、蓝色起源与NASA的深度人才协作模式对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建议:一方面,建立航天系统“旋转门”制度,允许航天科技等国家队专家保留职务到民营企业兼职,同时建立人才回流保障通道。另一方面,建议借鉴NASA技术转移办公室作为美国航天技术商业化的重要机制这一模式,在商业航天主管部门所属研究中心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定向民营企业释放火箭发动机、卫星载荷等领域的冗余专利技术。
(四)促进重资产基础设施共享
SpaceX的成功离不开其整合了联邦政府所拥有的发射场、航天测控设施及地面服务等资源。我国在2019年发布的《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国家航天发射场作为基础资源,应积极为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提供服务保障”。建议:一是制定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办法,规范发射场、测控设施、地面站以及相关配套服务共享的流程、机制等。二是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家有关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合同约定资源共享的各方权益。三是统一火箭发射接口、数据协议等标准,确保商业火箭与国家航天发射等设施的兼容性。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科技中国,原作者于贵芳 王海芸。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编译/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转自丨科技中国
作者丨于贵芳 王海芸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