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计划」是智谱面向未上市初创企业与优秀独立开发者/团队,提供 Tokens 赞助、投资支持和技术支持等资源的创新加速计划。「星连资本(Z基金)」是专注于大模型生态的风险投资基金,侧重早期,管理规模 15 亿元人民币。
最近,一种名为“商业化流感”的神秘流行病,正在AI产品经理群体中悄然蔓延。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一听老板谈方向就头痛,一跟研发对需求就心悸,一见大厂发新品就冒冷汗。此病传染性极强,且目前无特效药。
在这波AIGC的浪潮之巅,一边是技术的狂飙突进与估值的神话,另一边却是商业模式的“无人区”与盈利的遥遥无期。
欢迎来到AI产品经理的世界。
在这里,你将体验到最前沿的科技,和最原始的“折磨”。
友情提示:以下内容可能过于真实,建议在没有老板的角落打开。
目录建议搭配自身经历食用效果更佳。👇
一、PM物种图鉴
1、地区分布:想做AI产品经理,先得买得起一线城市的褪黑素。
2、专业背景:别怕不懂算法,啥专业都能干AI PM!最大的要求是“敢转型”。
3、薪资分布:钱和头发的反比关系。
4、细分赛道:似乎啥方向都有人做!但各有各的难也是真的
二、PM创伤小剧场
1、第一幕:需求创伤
主要由“老板”和“技术团队”两大过敏原引起。
2、第二幕:角色扮演创伤
自我认知与实际工作内容的巨大撕裂。
3、第三幕:白给创伤
拥抱了最火的赛道,却流下了最冷的泪。
4、第四幕:习武创伤
为了活下去,被迫修炼出一身“软硬”功夫。
5、第五幕:不懂装懂创伤
开会时听到陌生技术名词,心跳加速,表面稳如老狗,内心慌得一批。
6、第六幕:创业幻想创伤
白天被虐千万遍,夜里想着当老板。
7、尾声:你终于,熬过去了。
PM物种图鉴
手绘地图可能存在误差
1️⃣ 地区分布:想做AI产品经理,先得买得起一线城市的褪黑素。💥
北京:59% (西二旗和中关村PM密度最高,需求文档和咖啡消耗量成正比)
上海:14%(陆家嘴PM白天聊AI金融,晚上焦虑"竞品又发版了")
深圳:14%(南山科技园,抄硅谷作业最积极的地方)
杭州:9%(阿里系PM,白天“拥抱变化”,晚上“求菩萨保佑需求别改”)
其他(西安/成都等):4% (远程支援北上广,工资打五折)
北上深杭聚集了96%的AI PM,其中北京独占59%(所以我们的产品营选在了北京!)。
2️⃣ 专业背景:别怕不懂算法,啥专业都能干AI PM!最大的要求是“敢转型”。⬇️
计算机类💻:35%(能和开发吵几句技术,但仅限于"这个需求很简单")
社会科学类🧠:25%(擅长用PPT说服老板,但看不懂技术文档)
人文学科📖:30%(靠"用户洞察"吃饭,被技术术语暴击)
其他工程类🔧:20%(转行做AI硬件,发现还是要写PRD)
PM团队构成:50%“半吊子技术宅”,30%“PPT艺术家”,20%“转行勇士”——共同点是都在学Python(但没学会)。
3️⃣ 薪资分布:💰钱和头发的反比关系。
<30万:56%(应届生:"工资不重要,主要想学习")
31-50万:30%(中级PM:"工资涨了,但需求也涨了")
51-80万:10%(高级PM:"工资高是因为要背的锅更重")
81-120万:4%(负责人:"工资数字很漂亮,可惜没时间花")
"PM的薪资真相:尽管56%的人年薪<30万,但100%的人都觉得自己值得加薪。"
4️⃣ 细分赛道:似乎啥方向都有人做!但各有各的难也是真的☹️。
底层基础建设:(技术壁垒高,但老板以为“调个参数就能上线”)
AI内容消费:(每日灵魂拷问:“和ChatGPT比,我们的创新在哪?”)
AI工具/办公:(用户:“这功能WPS也有,你们凭什么收费?”)
AI教育/医疗:(监管严、周期长、老板还没耐心)
AI Dating:(正经人会想和AI Dating的么?我知不知道~)
PM创伤小剧场
第一幕:需求创伤
症状:主要由“老板”🧓和“技术团队”💻两大过敏原引起。
1. 老板过敏症超过一半的PM每月都至少经历一次来自老板的“致命一击”。经典台词:“就照着竞品抄,改!今晚必须上线”。
你以为这是推翻重来?不,这叫“快速迭代”。你以为这是像素级致敬?不,这叫“对齐行业标杆”。这是一种创伤,让你在之后每次听到“我有一个好想法”时,都想立刻打开订票软件看毕业旅行去哪儿。
工作痛点:谁让PM最头秃?
老板:36%(经典语录:"今晚必须上线")
技术团队:36%(开发:"这需求做不了,你行你上?")
用户群体:10%(用户:"人家竞品都能,你们为什么不行?")
运营/业务:10%(半夜12点:"加个活动,明早上线!")
2. 技术过敏症与老板的“精神攻击”不同,技术团队带来的是“物理暴击”。他们总能用一句“这需求技术上做不了,你行你上啊?” 将你打回原形。
这种创伤的后遗症是,为了能和开发在一个频道对话,你不得不:
收藏100篇 “AI入门指南”,然后让它们在收藏夹里吃灰 。
购买3998元 的培训课,结果发现第一章是教你怎么安装Python 。
拽住技术同事 问:“哥,多模态大模型是啥?”然后收获一个“你连这都不懂”的白眼 。
第二幕:角色扮演创伤
症状:自我认知与实际工作内容的巨大撕裂😡。
时间分配:PM到底在忙什么?
产品设计:23%(PRD改到第10版)
需求分析:22%(实际是猜老板心思)
跨部门沟通:20%(和开发对线,和设计扯皮)
项目管理:14%(催进度、背锅、写周报)
上级汇报:11%(PPT技能点满)
在AI的世界里,每个PM都活成了一个“神奇生物”。他们最普遍的三个“角色面具”是:
1. 灭霸 - 需求的“终极把关人”👊
每天不是在砍需求,就是在去砍需求的路上。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天才想法”,他们被迫发动“无限手套”技能,灵魂拷问三连:“为什么做?价值是?能带来收入吗?”。每一个响指背后,都是一个需求的灰飞烟灭和一个PM日渐稀疏的头发。
2. 抢险队员 - 项目的“全能保姆”🧯
“服务器炸了?我来!”“原型图错了?改!”“用户骂娘了?我顶着!”。他们是项目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手拿灭火器救火,一手还要给团队加油打气。口头禅是“有风险吗?同步一下”,在催促和鼓励之间反复横跳。
3. 接盘侠 - 跨部门的“首席翻译官”🥏
他们的核心工作,是把老板的“火星语”翻译成程序员能懂的“地球语”,再把“地球语”(技术限制)翻译回去,并确保两个星球不因此开战。但由于身处信息流的中心,他们也成了天然的“锅盖”,完美诠释了“锅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而且最终总是转移到自己身上。
自我认知:PM觉得自己像什么?
灭霸:35%(每天砍需求砍到手套破损)
抢险队员:35%(哪里着火去哪里)
接盘侠:17%(背锅专业户)
第三幕:白给创伤
症状: 拥抱了最火🔥的赛道,却流下了最冷🥶的泪。
行业变化感知:PM最焦虑什么?
技术驱动创新:29% (老板:"用AI做个抖音!")
流量红利消失:43%(增长黑客→"求用户别走")
用户需求复杂化:19% (用户:"要懂我但别收费")
监管趋严:9% (法务vs老板的日常Battle)
"行业焦虑:43%愁增长,29%怕技术迭代太快,但100%在'合规'和'老板需求'间左右为难。"
1. 天才想法的破灭
好消息:你想到了一个自以为天才的AI产品点子。
坏消息:你发现别人早就做过了,而且没火。
地狱消息:你还是花了很多心血做出来了,上线后用户列表一共9个人,5个是同事,2个是爸妈,1个是竞品。
2. 技术追赶的疲劳
好消息:你精心筹备了1个月的产品终于发布了。
坏消息:发布会后2小时,OpenAI更新了。
地狱消息:OpenAI的新版本,非常周到地覆盖了你的赛道,以后再也不用自己干了 。PM们对此的总结是:“追赶技术疲劳是常态,不追新技术被淘汰” 。
3. 商业化的无奈
产品免费,用户增长了,但成本太高每天都在赔钱。
产品收费,不赔钱了,但用户也不增长了。
产品收费,用户不增长了,但仍然覆盖不了成本每天都在赔钱。
第四幕:习武创伤
症状:为了活下去,被迫修炼出一身“软硬”功夫🥋。
行走江湖,没点武功傍身是不行的。AI产品经理的“核心生存技能”突出一个“能文能武,能屈能伸”。
硬功夫:懂点技术 & 会撕需求“懂点技术”是为了不被开发忽悠,“会撕需求”是为了不被老板PUA。前者让你在技术评审会上不至于像个吉祥物,后者让你在老板拍脑袋时能有理有据地把“饼”挡回去。这两项技能,是PM的“倚天剑”和“屠龙刀”。
软功夫:会哄人 & 会抗压“会哄人”不是让你去拍马屁,而是让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让设计、开发、运营心甘情愿地配合你。本质是一种不花钱的“资源置换”。而“会抗压”则是基本盘,毕竟从0到1把坑填完,是每个PM的宿命。这项技能,是PM的“金钟罩”和“铁布衫”。
第五幕:不懂装懂创伤
症状:开会时听到陌生技术名词,心跳加速❤️🔥,表面稳如老狗,内心慌得一批。
面对技术黑话:PM的应对策略
偷偷问AI:19% ("gpt tell me,什么是多模态?")
直接抓技术同事:30% (开发:"放我回去写代码!")
假装懂+划重点:42% (文档标红但依然看不懂)
搪塞过去:9% ("先做起来再说")
这是每个PM,尤其是AI PM的“阿喀琉斯之踵”。当开发风轻云淡地抛出一个“残差网络”或“注意力机制”时,多数PM的反应流程是:
1. 第一阶段 - 镇定自若:面带微笑,从容点头,然后假装不经意地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词。潜台词:“嗯,这个我当然知道,我只是记一下以免忘记。”
2. 第二阶段 - 暗中求索:会议一结束,立刻把那个名词输入搜索框,偷偷求助AI或维基百科 。当看到满屏的高阶数学知识时,默默退出页面。
3. 第三阶段 - 厚颜求教:最后,还是得抓住技术同事,用“哥,这个词儿咋念?有啥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来完成知识的“普惠” 。
第六幕:创业幻想创伤
症状:白天被虐千万遍😑,夜里想着当老板😎🏖️。
创业意愿:嘴上说创业,身体很诚实
“只要你保证投我,我立马开始”:30% (画饼技能MAX,但账户余额≈0)
“偶尔看看机会,保持幻想”:40% (睡前刷36氪,醒来继续写PRD)
“早已厌倦,在筹备中”:20% (实际进展:做什么还没想好)
“刚领完裁员大礼包”:10% (被迫创业,主要业务:找工作)
几乎每个PM心里,都有一个“等我以后创业了……”的梦。但当被问到“你最缺的是什么”时,答案暴露了残酷的现实:
想做老板,但缺“钱” 。这是最朴素的认知,毕竟“没钱寸步难行”。
想做老板,但缺“人” 。不想再自己扛下所有,渴望一个靠谱的团队和技术大拿。
想做老板,但缺“资源” 。空有想法没有客户和渠道,等于白搭。
想做老板,但缺“胆量” 。怕失败,毕竟“创业九死一生”的道理都懂。
所以,PM们的创业状态高度统一:“偶尔看看机会,保持幻想”,以及“只要你保证投我,我立马就开始” 。
尾声:你终于,熬过去了
每个PM都曾收藏有一本《论AI PM的自我修养:从入门到放弃》
他们渴望一个“老板秒批「需求同意」的按钮”🔘,
想要一个“开发永远说「没问题」的嘴”👄,
梦想一个“自动写PRD的AI工具”👩💻。
这就是AI产品经理。
他们是站在科技与人文十字路口,感受双份焦虑的人 ;
是作为碳基纽带,是去催生硅基产品的人。
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升级成了一个多线程、高并发、自带容灾备份的超级CPU😭
它一边运行着“老板的奇思妙想”,一边处理着“开发的满腹牢骚”,还要给“用户的疯狂吐槽”留一个端口,甚至得偷偷给“创业”这个梦想进程分配一点内存。
所以,别再说你在承受创伤了。
你这哪是创伤?你这是在分布式迭代,在☁️云端进化!
明天?明天不过是下一个Sprint的开始罢了。
但,下一个Sprint,一定要和上一个一样吗❓
我们都懂,在需求、技术和商业的夹缝中,一个好想法从诞生到上线,有多么不易。但我们更相信,每一次的“推倒重来”,都藏着对用户更深的洞察;每一次的“无奈妥协”,都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Z NEXT AI 产品创造营,就是为这份不甘于平庸的热情而生的一封“创造者集结令”。
让我们一起,把下一个Sprint,变成一个伟大产品的起点。
下一个Z一鸣正在报名👆
「支持社区」
等不及要先发了,十几家下次带,感谢xdjm们🫶
内容|雷子、代子涵
排版 | 代子涵
审阅 | 邓瑞恒
* 本文不代表智谱公司必然认同以上任何观点。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