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网络安全知识,提升网络安全认知!
让你看到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另一面!
“低价抢标不是市场竞争的解药,而是侵蚀行业根基的毒药。”
大家好,我是Jun哥,一个普通的IT牛马,一直在深深思索身边的人、事和物。
在网络安全行业,经常会上演一些令人瞠目的价格博弈。
比如,某安全公司以不足预算30%的报价中标某客户项目,或者某2.4亿大单,报价0.8亿.....
当网安行业陷入"低价者得"的怪圈,那些最终签约的企业是否真能如约交付?
01 低价中标背后的生存博弈
在网络安全行业,"价格屠夫"现象折射出残酷的市场法则。
某头部企业曾以389万元拿下2393万元预算的网络安全项目,这样的报价连基础设备采购都难以覆盖。
企业参与这种"自杀式"投标时,往往暗藏玄机:或是通过关联公司转包牟利,或是将项目拆解后转售给第三方。
这种畸形竞争背后,是行业产能过剩与客户认知偏差共同酿成的苦果。
客户评判标准的错位加剧了市场扭曲。
当采购方将"报表美观度""接口友好性"作为核心指标,技术实力反而退居次席。
某银行采购案例中,报价最低的方案因"界面不够直观"惨遭淘汰,而中等报价方案却因"操作界面像智能手机"意外胜出。
这种价值错位迫使企业不得不在技术方案与客户偏好间走钢丝。
行业生态的恶性循环正在形成。
多家网安公司年报显示,企业研发投入连续三年缩水,而销售费用却逆势增长。
某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将50%的利润用于渠道返点。
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模式,正在掏空行业的创新根基。
02 交付困局中的多米诺骨牌
当低价中标成为常态,交付危机便如影随形。
某安全公司中标政府威胁情报系统项目后,为压缩成本竟使用开源工具拼凑方案,最终因防护漏洞被客户勒令整改。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交付方式,在行业内已非个案。
数据显示,2024年网络安全项目验收不合格率同比上升17%,其中68%与低价中标直接相关。
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
某初创公司曾以地板价拿下智慧城市项目,却在实施阶段发现:按合同价采购的防火墙设备需倒贴三年电费才能运行。
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最终导致企业现金流断裂。
行业统计显示,近三年倒闭的网络安全企业超过200家,或许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交付支出远超中标价格。
大企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某上市公司为完成央企项目,不得不暂停所有研发项目,抽调200名工程师驻场实施。
这种"杀鸡取卵"的策略,虽保住了短期业绩,却让企业失去了参与下一代技术研发的先机。
03 在荆棘中寻找曙光
好的消息是,低价中标或许会成为历史。
越来越多的甲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低价去抢标其实已经没有多大作用了。
笔者最近也遇到过一些低价想去抢标的案例,无一例外都失败了;项目是谁运作的,基本上还是谁的,低价想抢其实也抢不到了。
从公开的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低价抢标最终都会沦为投标陪衬,浪费的是抢标公司的资源,消耗的是公共服务,得不偿失。
另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轮驱动初见成效。
国家标准GB-T 42461-2023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服务成本度量指南》,为网络安全服务项目定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某省采购平台引入第三方成本评估机制后,异常低价投标数量下降43%,项目按期交付率提升至89%。
04 写在最后
站在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网络安全服务化转型),需要更需清醒认知:低价抢标不是市场竞争的解药,而是侵蚀行业根基的毒药。
当技术价值被价格战掩埋,当创新动力被生存压力扼杀,网络安全行业终将失去守护数字世界的资格。
唯有打破"低价即竞争力"的思维定式,构建以技术价值为导向的健康生态,方能让这道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再高悬头顶。
毕竟,真正的安全防线,从来不是靠低价堆砌的沙堡,而是用技术实力浇筑的长城。
-End-
免责声明:本文相关素材均来自互联网,仅为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注,在看,转发,设为星标★
与你一起分享网络安全职场故事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