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x1本周话题
背景:技术团队发现,在亚冬会期间,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向黑龙江省内多个基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定设备发送未知加密字节。这一行为被怀疑为唤醒或激活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中可能预留的后门。
话题一:关于亚冬会期间网络安全事件的讨论。
A1:目前的技术手段已经能够检测到此类行为。令人疑惑的是,攻击者并未掩饰IP地址,这是否意味着其行为具有某种公开性?
A2:同样,这篇文章让我感到困惑。攻击方式包括未知漏洞盲打、文件读取漏洞、短时高频定向检测攻击、备份文件探测、敏感路径扫描以及密码穷举攻击等。
这些手法虽然覆盖面广,但显得过于基础,甚至像是20年前脚本小子的操作。攻击目标和意图却极为明确,这种矛盾让人费解。
A3:技术人员更关注攻击的技术细节,而领导层则更关心舆情影响。这种分歧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少见。
A4:简单来说,这次的行为更像是进行扫描,而非直接发起破坏性攻击。
A5:有资料显示,负责处理告警的团队多为外包人员,甚至是由二本学院的在校实习生组成。因此,他们只能初步判断攻击行为可能是“唤醒”某些功能,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其实并不少见。
A6:此次事件表明国家对此类行为的态度非常鲜明。不过,未来是否还会有更大的动作仍需观察。类似马航和东航事件的后续发展尚未明朗,这也让外界对网络安全领域的博弈充满期待。
A7:技术人员应专注于技术问题,而不是试图替代公关部门的角色。两者的职责不同,混淆只会导致效率低下。
背景:随着网络安全威胁的日益复杂化,各类预警信息(如上级单位通知、行业报告、厂商通告等)成为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输入源。然而,面对每周至少一至两单的预警信息,如何高效处置漏洞并实现风险可控成为一大挑战。
A1:所谓预警,通常指的是漏洞预警或其他潜在安全威胁的通知。例如,某厂商可能发布漏洞补丁,提醒用户及时修复。
A2:对于漏洞预警,使用HIDS(主机入侵检测系统)直接查询即可。然而,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大量低价值预警,增加了工作负担。
Q:面对上百个新漏洞,尤其是那些无法通过HIDS和漏扫工具识别的漏洞,该如何排查?
A3:确实令人头疼。平均每半月就会收到两三个红头文件,要求反馈漏洞处理情况,甚至还需加盖公司公章。这种高频次的任务容易让人产生倦怠感。
A4:更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有些漏洞可以长期不修复?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整体安全性,也降低了安全团队的权威性。
A5: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以下几点建议:
一、资产梳理与分类
对单位资产进行全面梳理,掌握开发技术栈、高风险应用资产库(如FastJSON、Struts框架、PHP语言等)及其所在网络区域(互联网、外联网、专线联通等)。明确附属公司的资产分布,确保心中有数。
二、 纵深防御体系构建
在WAF(Web应用防火墙)中增加拦截策略,在NTA(网络流量分析)中提升识别能力,在HIDS中增强检测能力,并在RASP(运行时应用自我保护)中部署阻断策略。即使漏洞无法立即修复,也要确保第一时间识别或阻断攻击。
三、漏洞修复优先级
根据漏洞的危害程度和修复难度制定修复策略。优先修复高危漏洞,对于短期内无法修复的漏洞,可通过限制网络访问等方式减小攻击面。
四、攻击面确认
使用内外部扫描器对全部资产进行攻击报文探测,确保无防护盲点。
Q:部分管理员对漏洞修复存在畏难情绪,声称修复可能影响系统稳定性,但又无法提供验证依据。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A6:仅凭管理员的一面之词是不够的。必须要求其提供测试报告,说明为什么无法修复。如果需要例外处理,内部应设有审批流程,由领导签字确认。
A7:测试报告应包含漏洞修复在测试环境中的运行结果,证明其对系统的影响。
A8:没有测试环境的企业,所有变更都直接上线生产环境,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最佳实践。
A9:测试环境不仅是漏洞修复的必要条件,也是备用系统的一部分。如果资源有限,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测试环境的使用周期来解决。
A10:当前正在探索漏洞分级分类方法,结合CVE评分与环境因素(如影响范围、被利用成本、修复难度)进行综合评估。
A11: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维度考虑。
漏洞所处区域:互联网、生产网、开发测试网、外联网等。
影响范围:系统逻辑位置、重要性、敏感数据价值、中台服务依赖度等。
被利用成本:触发条件(是否需要提权)、访问路径暴露情况等。
修复难度:对业务连续性的影响及修复方案的复杂性。
A12:漏洞分级分类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建议每年迭代更新一次,以保持ROI最大化。
A13:传统的手工评级方式效率低下,建议引入自动化平台进行评级。例如,参考CVSS(通用漏洞评分系统)或VPR(漏洞优先级评级)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评级模型。
0x2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