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警方接连发布紧急预警,曝光一款伪装成正规金融软件的恶意App“银联会议”。该App通过仿冒中国银联官方标识,诱导用户下载并植入木马程序,实时窃取支付密码、监控手机操作,已造成多起百万元级资金损失。以三亚市公安局通报案件为例,受害者因轻信短视频平台“客服”诱导,下载该软件后银行卡内290万元被远程转走,暴露出新型诈骗手段的隐蔽性与危害性。
一跨国公司香港分部的职员,受邀参加总部首席财务官发起的多人的视频会议。并按照要求,前后转账多次,将2亿港元转账到5个本地银行账户内,其后向总部查询方知受骗。警方调查得知,这起案件中,所谓的视频会议中,只有受害者一人为“真人”,其余所谓参会人员,全部是经过AI换脸后的诈骗人员。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已形成“技术+心理”双重攻击模式:一方面,黑灰产利用高度仿真的钓鱼软件(如“银联会议”)、远程控制工具及木马程序,精准突破移动支付安全防线;另一方面,犯罪分子通过伪造征信威胁、虚假客服话术,针对老弱群体认知盲区实施心理操控。此类诈骗已形成从信息窃取、诱导下载到资金转移的完整黑色产业链。
▶深度伪造技术滥用
除了常见的AI 换脸,诈骗分子还广泛利用语音合成、动态表情模拟等技术进行身份伪造。这些技术可以生成高度逼真的语音和表情,使得受害者难以通过常规手段辨别真伪,极大地增加了诈骗成功的概率。
▶供应链攻击
部分恶意App 通过第三方应用商店或 SDK 植入木马。这种方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为用户往往对正规应用商店和常用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的安全性抱有较高信任度,从而更容易放松警惕,下载并安装这些携带恶意软件的 App,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老年群体
诈骗分子利用老年群体对金融知识和新技术了解相对有限的特点,常以“伪造征信威胁” 等手段进行诱导。他们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征信问题,声称如果不按照其要求操作,将会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等,从而引发老年群体的恐慌,使其按照诈骗指令进行转账等操作。
▶青年群体
青年群体则更容易被“兼职刷单”“虚拟货币投资” 等新型话术欺骗。这些话术往往打着高回报、轻松赚钱的旗号,吸引青年群体参与。诈骗分子先以小额回报骗取信任,随后逐步诱导受害者投入大量资金,最后携款潜逃,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传统静态规则检测与人工拦截模式已难以应对黑灰产快速迭代的攻击技术,亟须通过技术监测与用户防护意识提升构建双重防御体系。
制定一套覆盖实时拦截、溯源阻断的动态安全监测方案迫在眉睫。本方案旨在通过终端环境监测、行为异常分析等核心技术手段,有效识别并阻断人脸绕过、远程控制、屏幕共享等高危风险,强化用户端安全防护,筑牢移动支付安全的“最后一公里”防线。
在此背景下,企业需优先开展旗下APP的安全防护能力专项自查,重点验证两大核心能力。一是安全防护能力,要核查是否具备监测无障碍功能、屏幕共享功能、远程操控功能开启的能力,并进行风险提示;是否具备监测防截屏、录屏的能力,保障关键信息页面数据不被截取;是否使用密码键盘,具备随机化、输入内容隐匿等能力。二是运行监测能力,能否监测应用运行环境的安全性(如:是否安装了木马APP);能否监测代理抓包、动态注入、调试等攻击行为;能否监测并反馈崩溃详情、设备信息、联网方式等信息,以还原攻击现场。
攻击的隐秘性和设备运用的灵活性使得单一特征难以准确识别移动高风险设备,企业应能通过多维度特征交叉分析,结合设备指纹(IMEI、MAC地址)、网络指纹(IP信誉库)、行为指纹(操作习惯)构建动态风险评分模型,引入AI算法(如随机森林、神经网络)识别新型攻击模式(如云手机集群攻击),实时识别设备运行环境安全风险。同时,要能够结合以下风险特征识别运行环境的安全性,识别是否存在伪造终端、伪造位置,黑灰产攻击、对抗脱挂机等风险行为。
▶设备风险(云手机、模拟设备、设备参数异常等)
▶系统风险(应用列表更新或隐藏、应用多开、系统敏感配置等)
▶应用行为(频繁更换账号、动态注入、证书破坏、启动信息等)
事件实时分析与动态响应能力构成安全监测体系的核心诉求。
在业务运行全周期中,若识别到终端设备异常风险,前端应用应能够同步响应安全策略,通过界面预警、会话强制终止等方式实现用户层风险隔离,并将风险日志实时回传;风控系统应基于威胁情报即时触发多级管控机制:对涉事设备、网络节点、用户账户或攻击特征实施自动化封禁策略,有效阻断非法业务流程。
▶多级管控机制
低风险:弹窗提示用户确认操作;
中风险:强制启用多因素认证(短信验证码+人脸识别)
高风险:立即终止会话,冻结账户并联动警方介入
在交易流程中,业务风险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移动安全监测平台获取关于终端的风险信息,并结合业务数据来综合判断是否允许交易通过、加强认证措施、进行电话外呼确认或延迟资金到账等处理。
重要的是,企业应具备全面监测高风险事件并能迅速响应的能力,这包括但不限于:
▶高风险root设备的识别
▶人脸绕过攻击的应对
▶屏幕共享风险的管控
▶薅羊毛行为的监测
▶高风险应用设备的实时监控
▶定制room(定制环境)的监测
▶模拟设备的识别与合规性评估
▶渗透测试、流量劫持等攻击行为的监测与阻断
▶云手机攻击的监测与应对
企业应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这些潜在的安全威胁,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风险事件发生后,企业应能通过整合伪造的终端信息、位置信息、环境安全状况、IP地址等数据,以及客户的业务数据(包括用户名、账户账号等用户相关信息),对风险行为进行追溯、定位并采取相应打击措施。依据风险信息的具体情况,企业应灵活调整平台策略,或实施人工干预,例如将设备纳入黑名单、白名单管理,或对存在风险的设备进行持续性的监控。
北京娜迦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娜迦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一流的APP移动应用安全服务商,总部位于北京,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置多家分公司及办事机构,服务能力覆盖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主要产品与服务包括APP个人隐私合规检测、APP安全检测、APP安全加固、APP仿冒应用监测、APP威胁态势感知、APP业务反欺诈,APP安全SDK等。除为各行业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外,还提供APP等保解决方案、APP安全及隐私合规解决方案、APP合规上架备案解决方案等。娜迦团队在移动应用程序保护技术与自动化检测技术上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成为华为、平安集团、华润集团,兴业银行、国家电网等多个世界五百强公司移动应用安全服务商,并保持着优良的服务口碑。在做好专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娜迦还协助各级监管单位抽查、备案管理其辖区的移动应用APP。并与google和国内主流应用商店(vivo、oppo、华为,小米,荣耀等)建立了密切的沟通渠道,协助客户APP通过外部监管合规检查和APP上架应用商店审核。
业务联系人:杨明
电话:13537762354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