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南方电网与爱加密联合发布《电力行业App个人信息保护能力提升业务白皮书》,这是首份聚焦电力行业移动应用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项研究。该白皮书基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规要求,结合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特殊需求,系统分析了当前电力类App在用户信息收集、存储、使用及共享环节中的风险点,并提出了一套覆盖技术、管理与合规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其核心目标在于平衡电力服务智能化与用户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为行业树立可参考的实践标准。
《白皮书》总结如下:
第一章:全球数字化浪潮下的隐私保护
1. 国家政策发展
白皮书梳理了2016年《网络安全法》至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的立法进程,强调企业需建立定期合规审计机制,向主管部门提交整改结果。
2025年新规要求企业将隐私保护深度嵌入业务流程,如电力企业需对数据跨境流动实施“双清单”管理(允许/禁止出境数据类别)。
2. 电力行业监管要求
国家能源局2022年发布的《电力行业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电力企业需对App实施“权限最小化”原则,限制第三方SDK的数据共享范围。
2024年《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提出:涉及用户用电行为的实时数据(如智能电表状态)必须存储在境内服务器,禁止跨境传输。
第二章: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安全隐患
1. 数据资产风险
过度收集:某省级电力App要求获取通讯录权限用于“电费代缴”,超出《个人信息保护法》必要性范围。
存储缺陷:地市级供电公司App将用户身份证照片明文存储于公有云,未采用AES加密,存在泄露风险。
2. 新型业态威胁
虚拟电厂、分布式能源交易等场景需收集电动汽车充电轨迹、家庭储能状态等动态数据,白皮书将其列为“特别监控清单”,要求企业每季度更新风险评估报告。
第三章:个人信息保护框架
1. 三级四类数据分类
敏感层级:一级数据(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仅限基础服务类功能(如电费查询)调用。
二级数据(月度用电量、峰谷分布):需经差分隐私处理后方可用于增值服务(如节能建议)。
三级数据(小区平均能耗):脱敏后允许用于公共决策(如电网规划)。
2. 技术方案
动态可信执行环境(DTEE):在用户手机端部署可信计算芯片,本地处理敏感数据(如住址、用电峰值),仅上传哈希值。试点案例显示,南方电网“南网在线”App敏感信息泄露事件下降73%。
去标识化传输协议:对家庭用电曲线添加噪声,使数据无法关联到具体用户,同时保证电网负荷预测误差率≤2%。
第四章:案例实践(广西电网)
1. 隐私政策优化
采用“分层隐私政策”,在用户注册环节提供简版说明,并在设置中嵌入“一键查看数据详情”功能,用户可追溯近6个月的数据使用记录。
2. 权限管控
实施“动态授权”机制:某充电桩查找功能仅在使用时获取地理位置权限,关闭后自动收回权限。
通过区块链记录权限操作日志,实现异常访问行为(如非工作时间调用摄像头)的实时告警。
3.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存储:采用AES-256加密用户身份证照片,访问需经双重认证(密码+动态令牌)。
销毁:超1年未登录的用户数据自动触发安全擦除,确保不可恢复。
第五章:未来展望
1. 技术驱动
联邦学习:在跨省电力负荷预测中,各区域数据在本地建模,仅交换模型参数而非原始数据,避免隐私泄露。
区块链存证:记录数据共享日志(如第三方合作方访问记录),确保可追溯至具体操作人员及时间节点。
2. 生态共建
“一码通”互认体系:广东、云南等7省统一检测标准,通过认证的App可直接跨省上线,节省80%重复测评成本。
跨境数据“双清单”:允许脱敏后的区域总负荷预测数据出境,禁止10万户以上家庭用电模式分析结果出境。
第六章:总结与呼吁
白皮书强调电力数据具有“公共基础设施”属性,需以“底线思维”构建防护体系,例如:
将隐私保护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考核指标;
建立覆盖发电、输变电、配电全环节的数据安全链;
通过“隐私计算+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释放数据价值。
■
审核:晓洁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