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介绍一个“乌托邦”企业IT资产数据管理自动化方案。
设计理念
1. 谁受影响最大,谁负责。
“我在修补漏洞时,需要10条资产数据。如果这些数据有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种情况下,我要检查这10条数据,确保无误。”
2. 有人做过了,尽量不再做。
“为了评估漏洞的影响,我已经核实了10条资产数据。后续流程中可以直接使用这10条数据,我可以背书30天。”
3. 信息优势一方主动分享,把共享知识变成共同知识。
案例
“这个月做网络扫描时,新发现了30个‘陌生’的IP地址,可能是新上线了设备,我要反映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上周四上线了新系统,一共有16台服务器,占用了24个IP。抱歉这事儿忘记跟大家说了,我下次注意。”
“30-24=6。还有6个IP对不上。”
“是不是有人临时做了计划外变更?”
“广播一下。”
“前天我们测试组新搭了一套环境,申请了6台虚拟机。”
“这下对上了。”
分析
如何避免上面这种浪费?
上线新系统的团队,把新上线16台服务器,占用24个IP这个事情告诉大家。
测试组,申请了6台虚拟机,也应该告诉大家。
这件事不难。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只是上报IP地址,估计情况好很多。
但是流程往往要求上报IP地址的人填写额外的信息,平均每个IP地址要填10项左右。
24个IP就是240项。手工填下来,少说也要10分钟左右。上线新系统本身就是个紧张的变更,压力大,在变更过程中可能出了不少问题,好不容易解决好。变更结束,成功上线,高兴之余也基本累瘫了,上报IP地址信息的事就有意无意忘记了。
方案
找到问题了,怎么办?
解决方案有两种:
1、前置。没有上报这些信息,不允许变更。
2、自动化 + 按需完善。先上报这些IP地址信息。责任人就是当前登录用户。然后等到需要时,触发工单,日日清(当天完成)。
这个方案好吗?
作为有情绪的人,让我烦心的事很多:
“这事儿明明你也知道,为什么非要让我告诉你呢?”
“这事儿我已经给你发过邮件了,为什么还要来问我?”
“这样等于要我把刚才操作过程中零零散散的信息再整理好,还要按固定格式填到系统里。可是系统不是应该已经有这些信息了吗?就不能智能点自己整理吗?真是个傻x系统。”
如何改进方案,减少这种烦心事呢?
我需要一个智能助理。
这样的。
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智能助理。
有智能助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咱们先看看一个常见的场景。
你的工作压力严重超限。这个时候,你的主管给你安排了一个助理。
请问你是什么感受?
1、高兴。终于能把活交给别人干了。
2、抗拒。
你可能奇怪,为什么要抗拒?
问题在于“主管给我安排助理”和“减轻我的工作压力”不是一回事。或者说,中间还有个过程,通常还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带过新人的读者可能体会很深刻。(如下图所示)
借助于上面这张图,我想表达这个过程既漫长,又复杂,还要重复很多次。(你不妨试试用你经历过的事情来填充这个过程框。)
回到智能助理
情况变得更糟,还是更好?
看情况。
你想要“灵活”,那情况大概率变得更糟。
你想要“服从”,前提是你真的只要“服从”,那情况会好一点。
如果你要既服从又灵活,很可能会一团糟。
回到安全漏洞防治工作中需要的IT资产数据管理,我需要智能助理做什么?
下面是一个典型工作场景。
如果发现了新资产,我想知道是谁负责,还想知道关于这项资产的“必要数据”。
这时,需要助理,先找出系统中已有的关于这项资产的数据。
然后,需要助理,判断这些数据是否够用。
如果够用,就不用麻烦别人了。
如果不够用,能不能找到可以提供缺失数据的人(实际上找到的是这个人的智能助理)。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效果:智能助理降低人与系统交互的难度和频度,也减少人与人交互的频度。
那还需要人吗?
需要。
3个主要原因:
1、需要人负责;
2、需要人训练、驱动智能助理;
3、需要人定义引入智能助理之后,整个系统的运行机制(规则、流程、方法等)。
引入智能助理后,效果如何?
对个人:原来的工作量大幅减少了。增加了新工作,更有挑战、也更有成就感。
对企业:工作的效果明显改善了,不用增加人手。
结论:引入智能助理革命性地改变了IT资产数据管理的模式。
遗留问题
现在,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考量:
N(新模式下的运营成本=训练智能助理需要的算力费用 + 智能助理运行成本 + 建设成本)和 O(现有模式下的运营成本=培训新人的费用 + 新人岗位成本),哪个更划算?
虽然还不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参考智能制造来看,成本更划算已经是事实,新模式的发展潜力也正在兑现。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