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外呼机器人以“亲切”的语音日夜拨通你的电话,“火眼云”系统无声爬取你的社交账号信息,虚拟运营商的小号成为骚扰电话的护身符——当前,技术的进步正以令人窒息的姿态,侵蚀着每个人的隐私堡垒。
2025年央视3·15晚会揭露,云企智能、企腾网络等科技公司利用爬虫技术和运营商后台接口,每日非法处理超100亿条用户数据,从姓名、电话到验血结果、身份证号,3800项隐私标签被明码标价,流向医美、金融等黑产链条。
这场信息时代的“圈地运动”中,民众的隐私权沦为资本与技术合谋的牺牲品,而AI与大数据的光环下,暗藏的是触目惊心的“数字掠夺”。
当技术成为犯罪的加速器,当“便捷服务”沦为隐私泄露的遮羞布,我们不得不追问:在数字化的狂奔中,谁来守护民众最后的“信息主权”?
当然,因为相关报道铺天盖地,我们不再对具体案件进行详细介绍,而是提取相关案例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读者朋友能够汲取到更精华更深度的内容,并引以为戒,读有所获。
借贷宝、人人信等电子签约平台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虚假交易、虚高借款金额等手段,向借款人收取“砍头息”,导致实际年化利率高达近6000%的恶性事件。
案例中,借款人洪先生和王女士因急需资金周转,通过平台签署电子借条,却陷入高利贷陷阱。
洪先生在借贷宝平台签署了5000元的电子欠条,但实际仅收到3500元转账,被扣除的1500元以“利息”名义收取。按7天还款期限计算,其年化利率高达2234.69%。
王女士在人人信平台借款30000元,实际到账仅14000元,16000元被直接扣除作为“利息”,年化利率竟达5959.18%。
电子签协议与资金交易“双轨运行”。尽管借贷宝和人人信表面宣称提供“法院认可”的电子签约服务,但实际交易却完全脱离平台监管:
放款人与借款人通过微信、支付宝私下转账,平台仅作为“借条登记工具”,未审核实际放款金额。
平台显示的借款金额与实际到账金额严重不符,导致借款人需按虚高金额偿还本息。
平台通过收取“出证费”盈利,但对高利贷行为放任不管,甚至默许放贷人通过展期协议私下追加利息。
假账号与“死者身份”成放贷人护身符。人人信平台内部人员透露,放贷人利用技术手段规避法律追责:
平台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放贷人使用伪造身份或盗用已故者信息注册账号,导致借款人无法追溯真实放贷主体。
平台经理声称“人脸识别无需本人在场”,甚至暗示可利用逝者信息完成认证,使法院难以追查。
事件曝光后,监管部门迅速行动:
地方政府介入:成都锦江区政府责令借贷宝暂停运营,其APP已从应用商店下架。
借贷宝回应:平台成立整改小组,承诺配合警方打击不法分子,并向用户致歉。
九鼎系关联风险:借贷宝母公司九鼎系近年因信披违规、操纵股价等被罚没超6亿元,旗下公司九鼎投资2024年预亏超2亿元,暴露出资本运作与金融风险的深度捆绑。
平台通过电子签协议收取手续费,却放任高利贷滋生,形成“放贷人牟利、平台抽成、责任全无”的畸形链条。
天眼查数据显示,人人信涉及多起民间借贷纠纷,但借款人因无法获取放贷人真实信息,维权成功率极低。
应建立电子签约资金流向的全流程监控,强制平台对接央行征信系统,并加大对虚假身份注册的打击力度,防止技术沦为犯罪的工具。
晚会揭露了一条以“精准获客”为幌子的黑色产业链,多家科技公司通过技术手段规模化窃取公民个人信息,日均处理数据量高达100亿条,个人隐私被切割为3800项标签,形成覆盖短视频、社交平台、电信运营商的全方位信息掠夺网络。
云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云客引流”软件,能够根据商家设定的关键词(如“装修”“医美”),实时扫描短视频平台评论区,一旦发现相关评论,即强行抓取用户的电话、微信账号等信息。
该软件甚至可监控竞争对手的直播数据,通过“截流”手段将客户导向自家直播间。绿信科技的“点点蚁”软件同样利用爬虫技术,仅需1分钟即可窃取6位用户隐私数据。
企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火眼云”系统,已渗透至土巴兔、拜博口腔、美莱医美等企业。
该系统能窃取企业公众号关注者及微信群成员的手机号,甚至用户仅需点击或转发文章,隐私即遭盗取。
该公司宣称拥有20亿条精准用户画像,覆盖消费能力、人生阶段等敏感维度。
启科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精准通客户管理平台”,直接接入某电信运营商后台,实时获取用户地理位置、通话记录、网站访问行为等数据。
其宣传资料显示,个人用户被划分为9类,标签细化至3800项,涵盖经济能力、婚姻状况、兴趣爱好等私密信息,日均处理数据量达100亿条。
这些数据被打包为“精准客源”,以高价流向医美、金融、装修等黑产链条。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杨保全指出,此类行为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及刑法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但司法实践多以信息条数量刑,忽视数据敏感性和危害场景。
例如,某电商平台曾泄露2.3亿用户数据,仅被罚款50万元,与其年营收相比惩戒力度严重失衡。
涉事企业常以“精准营销”为名规避法律风险。例如,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利用AI外呼机器人拨打营销电话,日均拨号量达10万通,但因其使用虚拟号码和假身份注册,受害者难以追溯真实责任主体。
被盗信息经多次转卖后,成为电信诈骗、广告轰炸的“弹药库”。例如,AI合成语音可模仿亲友声音实施诈骗,黑产利用运营商数据定位高净值人群实施定向推销。
部分互联网平台默许数据爬取,甚至为黑产提供技术便利。如某短视频平台未对评论区隐私泄露设置有效防护,间接成为信息窃取帮凶。消费者因无法获取涉事企业真实信息,诉讼成功率极低。
工信部专家盘和林指出,AI、爬虫等技术降低犯罪门槛,需建立数据分级惩处机制,对人脸、声纹等生物特征窃取参照“抢劫罪”加重处罚。
比达分析师李锦清建议:法律侧重“事前预防”,强制企业数据采集透明化;技术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博弈,如部署反爬虫系统;公众需通过便捷投诉渠道守护数据主权。
从2021年科勒卫浴窃取人脸数据,到2025年三网大数据黑产爆发,个人信息泄露已演变为技术驱动的系统性危机。若放任“数据即金矿”的逻辑蔓延,数字经济根基恐遭侵蚀。唯有法律威慑、技术制衡与公众觉醒协同发力,方能遏制这场无声的“数字掠夺”。
晚会揭露了一条以“精准营销”为幌子、日均拨号量超10万通的骚扰电话黑色产业链。从AI外呼机器人、虚拟运营商“小号”到非法数据窃取,这条链条以技术为武器,以隐私为商品,将民众生活安宁推向失控边缘。
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行业“第一梯队”,其开发的AI外呼系统能模拟真人对话,通过触发关键词实时调整话术,日均拨号量可达10万通。
例如,某口腔医院的机器人话术中预设“种植牙”“优惠”等关键词,消费者一旦回应,系统便自动推送营销内容,接听者难辨真伪。
此类机器人年成本仅1万元,效率远超人工客服,覆盖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其声音由真人录音合成,结合情绪语调控制技术,甚至能模拟“焦急”“诚恳”等情感,进一步降低用户警惕。
外呼公司通过虚拟运营商批量购买以16、17开头的“小号”,无需实名认证和实体手机卡,且可定期更换。
例如,淘金你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每月更换一批小号,利用“打显”技术隐藏真实归属地,伪装成本地号码骗取信任。
更隐蔽的是,部分小号搭载实体SIM卡,通过多卡槽设备实现“一机多号”。合众易联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外呼设备可插入5张实体卡,配合软件批量拨号,规避传统运营商的封号机制。
《民法典》虽明确规定未经同意拨打营销电话属违法,但外呼公司通过频繁更换小号、使用虚拟身份逃避封号。例如,飞鸽传书科技公司声称对销售人员违规行为“不知情”,仅以道歉和内部整改应对调查。
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朱雪指出,爬虫行为若突破反爬措施或用于牟利,涉嫌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但司法实践多以信息条数量刑,忽视实际危害场景。
虚拟运营商以“不知情”为由推卸责任,而外呼公司则辩称“技术中立”。例如,沃创云科技声称其“号码池”仅提供技术服务,对客户用途“无法干预”。
工信部虽连夜关停涉事线路并核查数据,但多地监管部门在突击检查中发现,智优擎等公司实际经营地址与注册信息不符,法定代表人失联,执法难度陡增。
AI技术加持下,诈骗话术可模仿亲友声音、伪造金融平台界面。一名消费者因AI合成的“领导来电”转账28万元,老年人群体更成为“注销网贷账户”骗局的重灾区。
频繁骚扰还导致心理焦虑。数据显示,68%网民因隐私泄露对陌生电话产生恐惧,24%选择长期静音或关机,社会沟通效率大幅降低。
短视频平台未对评论区隐私泄露设置防护,间接成为数据窃取帮凶。某二手交易平台6亿条用户信息流入黑市,但平台仅被罚款50万元,与其年营收相比惩戒力度几可忽略。
全国人大代表苗伟建议建立骚扰电话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并限制市场活动。同时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细则落地,对生物特征窃取参照“抢劫罪”加重处罚。
专家呼吁强制互联网平台部署反爬虫系统,并对AI语音外呼添加强制标识。消费者可通过“拒接16/17开头号码”“启用运营商骚扰拦截服务”等降低被扰概率。
晚会揭开了手机抽奖黑产的冰山一角:从电子发票跳转“大转盘”到停车扫码诱导扣费,从话费券陷阱到白酒虚假营销,一条覆盖生活全场景的“沉默用户收割链”浮出水面。
涉事企业利用技术伪装与人性弱点,日均流水高达20亿元,数亿消费者在不知情中沦为“待宰羔羊” 。
在电子发票平台“诺诺网”提交信息后,页面自动跳转至抽奖游戏,用户“必中”200元话费券。然而实际需充值4000元并分15个月使用,且每张券仅减免5-10元。
客服声称“优惠力度大”,却刻意弱化使用规则,利用用户冲动消费心理完成收割。
兑捷科技负责人直言,此类业务“投100万元当天回150万元”,核心盈利逻辑是“赌用户遗忘”——话费券使用周期长,超70%用户会在两个月后放弃操作,商家因此坐收“沉默利润”。
在停车场扫码缴费场景中,广告以“5元停车红包”为诱饵,实际跳转至视频会员购买页面。用户支付19.9元后,次月凌晨2点自动续费扣款,扣费通知被海量信息覆盖。
兑捷科技承认,此举专为“利用用户健忘”,即使消费者未使用服务,仍可持续扣费。
更恶劣的是,部分业务首次扣费仅需1分钱,以此绑定订阅协议,后续每月扣除高额费用,消费者维权时却被以“已签署协议”为由拒绝退款。
抽奖页面宣称“免费赠送价值4700元白酒”,实际要求消费者支付398元“体验费”。涉事白酒“凌酒师·一品天下”成本仅63元/箱,却以虚高标价制造“超值”假象。
厂商直言,低价体验旨在筛选“易冲动人群”,后续通过电话营销进行复购开发。
诺禾网络科技负责人更坦承,此类业务本质是“诱导性欺诈”,但通过法务包装和支付通道轮换(如一本营业执照申请5个支付通道)规避风险。
涉事企业将责任推给“技术中立”,如兑吧集团声称仅提供互动广告服务,对商家行为“无法干预”。然而其子公司兑捷科技日均流水占比集团总营收超40%,暴露出上市公司对灰色业务的深度依赖。
天眼查显示,诺诺网虽被多次投诉,但母公司航天信息作为国企背景企业,仅面临50万元罚款,与其年营收相比惩戒力度几可忽略。
黑产通过购买劳务市场身份证批量注册营业执照,每日消耗5-10本以维持支付通道。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杨保全指出,此类行为涉嫌非法经营罪,但司法实践中多以行政处罚结案,刑事追责率不足1%。
超60%受访者表示因类似套路对抽奖活动产生信任危机,但维权时面临“不知起诉谁”的尴尬。涉事企业通过复杂股权架构隐藏主体,消费者难以追溯责任方。
立法升级:建议将“诱导性抽奖”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自动续费设置“二次确认”强制条款;
技术制衡:强制平台部署反跳转弹窗,对抽奖广告添加风险提示标识;
公众教育:通过典型案例普及“隐蔽条款识别法”,如重点查看支付页面底部小字说明。
技术利维坦概念源自英国政治家托马斯·霍布斯的国家理论,象征着一种强大的、集权的力量。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利维坦代表了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权力集中与控制。
数字技术的蛮荒生长,将人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隐私脆弱期。当我们看到,爬虫取代盗贼入侵生活的每个端口,AI合成音解构人际信任的基石,海量数据交易重塑资本游戏的规则,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冷酷现实:技术碾压到人时,个体反抗犹如螳臂当车。
回望技术的来时路,既不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更非坠入技术乌托邦的幻梦。数字技术的潘多拉魔盒已然开启,唯有用法律驯服算法的野性,以伦理重铸技术的温度,让每个人在数据洪流中保有"诗意栖居"的最后尊严。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