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想象力”与“决断力”在硅基大脑中共存
世界需要一个能谋善断的AI
掌数视界
春节期间,连续更新对AI发展的思考,恰逢中国AI行业也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闻。这个假期过得充实而充满收获,原计划更新九篇文章,但感觉意犹未尽,索性再写个番外篇,也把之前九篇文章的链接集中一下,方便感兴趣的朋友日后翻阅。
每天一个主题,带你从技术到哲学,从现实到未来,见证AI如何重塑文明。
十
番外篇:当AI 成为你的“认知计算器”
工具、责任与思想跃迁的再思考
春节期间一直在写稿、发文章,有朋友看我文风有变,问我是否用大模型写的。我答:觉得好就行,用没用不重要。
他很疑惑,在他的认知中,用大模型写文章,几乎等同于作弊。这让我想起在工作中,同事们也经常谈论“我用大模型弄了个xxx”。
大家还在区分这个是我用大模型写的,那个是我自己写的。在我看来,这种区分其实并不重要。对我而言,大模型就像是会计的计算器。
工具的“原罪”
从算盘到AI的鄙视链轮回
早年间,会计用算盘计算,刚出现计算器时,用算盘和用计算器的会计之间存在一定的鄙视链。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系统逐渐接管了所有计算工作,会计的主要职责转向了如何利用系统和工具来进行财务决策和管理。此时,会计还会不会强调“这个数是计算器算的”呢?
同理,大模型也应当被视作我们工作和创作过程中的“计算器”。你不必强调输出物是否来自大模型,关键是你本人对输出内容负责。在这个过程中,AI并不是替代我们的创造力,而是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工具,帮助我们在更短的时间内扩展思维边界,提升创作效率。
工具的进化史,本质是人类认知责任的迁移史。当算盘被锁进博物馆,没人会质问报表上的数字是否来自计算器——因为工具从不是重点,人对结果的解释与担责才是核心。
AI写作
从“表达容器”到“思维碰撞舱”
用AI写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体验,与以往写作不同。
过去的写作:是将自己100%的思想,通过遣词造句、推敲段落,90%的内容展示出来。
现在用AI写作:是将自己的思想和AI进行碰撞,经过深度的互动和探索,最终展示出150%,甚至200%的内容。
用AI写作不仅仅是在利用工具提升写作的效率,更是在人与AI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正如计算器不会被当作“作弊工具”一样,AI的使用也不应被视为“作弊”。它是一个助力工具,帮助我们更高效、更全面地表达思想,甚至激发新的创意。在这个过程中,我是思考的主导者、创意的引导者、事实的核查者,而AI在这个过程中为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当我们开始不再拘泥于“是否使用大模型”这种表面问题,而是专注于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产生更高质量的内容时,我们的创作过程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里,AI不仅是辅助工具,更是我们思维的扩展,甚至是灵感的催化剂。
在DeepSeek的文章中,我的思考更偏重于技术平权的方向,而AI提出了“风险与反思”;
在“数字分身”的文章中,AI帮我想到了未来可能产生的“无用阶级”,以及超级精英的后代的“数字版权”问题;
在“AI时代孩子应该学什么”的文章中,AI帮我想到了“家长的自我救赎”的视角。
写在最后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一部工具更替与思想发展的历史。虽然燧石和青铜早已深埋于尘土,蒸汽机的轰鸣也成为历史的声音,但人类的智慧与创作却始终不息。从《诗经》的吟唱,到敦煌壁画的飞天,再到相对论指引的航程,工具或许会随着时代消逝,但思想的力量将永远延续。所以:
在“鸟巢”下仰望钢骨的奇迹时,我们不会在意建筑师用的是墨斗还是计算机;
在剧院为《哈姆雷特》落泪时,我们不会在意写剧本用的是羽毛笔还是键盘;
在实验室验证相对论的真理时,我们不会在意计算过程的是算盘还是超级计算机;
在深夜被文字击中心脏时,我们不会在意思想跃出纸面靠的是钢笔还是神经网络。
工具终将老去,但人类的思想与情感却始终是推动文明前行的核心。在AI的浪潮席卷而来时,我们不妨放下对工具的焦虑,专注于思想的拓展与创新。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掌握工具,而在于思想的深邃与敏锐。
全文完
关于掌数
北京掌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公司核心团队拥有二十年以上的安全运营、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经验。
掌数以“赋能用户每一次安全决策”为使命,以“成为值得信赖的业务分析与决策专家”为愿景,为您提供“AI赋能业务风控”能力。
掌数利用人工智能决策技术,通过将业务数据和网络安全数据相结合,利用AI技术综合分析业务行为异常,并辅以场景化的分析和联动能力,全面提升业务安全保障等级,弥补标准网络安全方案对业务保障的空白,赋能您的每一次安全决策。
掌数将与您一起,探寻安全与风控之道,让您做到:业务了然于“掌”、安全心中有“数”。
END
扫码关注
掌数公司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