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在美英主导的西方国家之间。近期美国政府在人工智能领域动作频频,从成立“国家安全AI风险测试工作组”(TRAINS)到加强“内容认证透明度”的全球合作,其通过技术治理维护自身领导地位、打压竞争对手的意图昭然若揭。这种以“安全”为名推进的技术封锁,对中国AI技术发展构成挑战,同时影响中国在国际AI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政研勾结,无独有偶,美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US AISI)和英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UK AISI)联合发布了对Anthropic公司升级版Claude 3.5 Sonnet模型的评估报告。这些评估打着确保AI技术的安全与可控性的旗号,但细细看来,不难发现其打压中国AI发展的战略意图。
当前态势
美国近期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展开的一系列行动,表面上以“国家安全”和“技术透明”为核心,实际上则是其在技术治理、标准制定和国际规则主导权方面的全方位布局。这些举措不仅旨在巩固其全球技术领导地位,还试图通过建立技术壁垒来遏制包括中国在内的竞争者。
1. 强化技术标准与风险管控
美国通过成立跨部门工作组并推出技术认证计划,深入推进AI技术的风险管理和标准化治理:
TRAINS工作组的战略布局 美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牵头成立的TRAINS工作组,聚集了能源部下属的10个国家实验室、国防部的国家安全局(NSA)和首席数字与人工智能办公室(CDAO)等关键机构。这些机构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资源,涵盖网络安全、核与辐射防护、化学和生物安全、军事能力等多个领域。工作组将通过“红队”演习等模拟对抗手段,预测和防范AI技术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威胁。
推动内容溯源技术国际化 通过“内容透明度认证”计划,美国试图制定全球统一的AI内容溯源技术标准。其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对AI生成或篡改的图像、音频和视频内容进行溯源识别。这一技术的国际标准化将为美国科技公司在相关领域构筑技术壁垒,同时排挤其他国家的技术参与。
2. 强调AI安全的全政府协作模式
整合跨部门资源 美国能源部、国土安全部等机构依托国家实验室、技术研究所和数据资源,形成高效的协作模式。这种全政府协调不仅强化了美国技术研发能力,还提升了其应对全球AI安全挑战的效率。
“红队”演习的战略功能 美国通过模拟潜在对手利用AI技术进行的威胁场景,针对性地开发安全防护措施。这种高度针对性的“技术靶向”评估,显然是以中国等主要技术竞争者为潜在假想目标。
3. 强化国际合作主导权
举办国际AI安全大会 美国在旧金山举办首届“国际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网络”大会,旨在通过多边合作形式输出其技术规则。这种“以合作为名”的框架实际上是为了吸引盟友支持,进而强化美国在AI治理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
利用技术议题孤立中国 通过推进内容认证和溯源技术标准,美国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国际AI合作主流之外,进一步削弱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4. 对中国的直接影响
美国的上述举措将对中国的AI技术发展产生以下影响:
技术壁垒抬高 如果美国在AI溯源技术和检测工具方面形成技术垄断,并将这些技术作为国际市场准入的条件,中国企业的AI产品出口将面临更高的技术门槛。
创新能力打压 美英通过技术评估展现了在网络安全、生物技术等敏感领域的技术能力优势,同时暗示这些技术领域存在潜在风险。这种刻意强调“双重用途”的策略,可能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相关技术研发产生防范心理,加剧对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封锁,尤其是在国际合作和先进工具获取方面施加更多限制。
市场准入受限 美国强化内容认证和AI检测的国际标准,很可能以“安全”为由限制中国技术在欧美市场的进入。这将对中国AI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形成直接打击,尤其是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商业扩展方面。
国际话语权削弱 中国虽然在AI技术研发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国际技术规则和标准制定中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美国推动技术规则输出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导致中国技术被边缘化。
技术标准话语权削弱 美英合作报告中反复强调“安全评估”和“技术防控”,显现出美英两国意图主导国际AI技术伦理和安全标准的战略目标。通过发布类似评估,美英试图掌控技术规则的制定权,使其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标准。这种技术标准的垄断性话语权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需面对额外的技术审查或合规压力,进而削弱中国技术出口的竞争力。
技术生态受挤压 随着美国强化其技术合作网络,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美国可能通过输出技术标准和援助,试图分化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技术合作关系。
国际合作障碍 报告中特别提到,AI技术在安全性与双重用途上的风险可能引发更多国际关注。这种观点可能被用作舆论工具,推动西方国家间形成一致对华技术防范的立场,进一步减少中国在国际AI技术合作中的空间。中国AI企业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技术审核与市场准入壁垒,影响其在全球市场的扩展能力。
信息战领域的被动局面 美国通过AI技术检测强化信息战能力,意味着中国未来在国际舆论和信息战场上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这将直接影响中国在国际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的能力。
未来趋势
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不仅体现出对全球技术治理的掌控欲望,也进一步显示了其试图通过技术优势和规则制定削弱竞争对手的意图。结合当前态势,未来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1. 技术壁垒将进一步提高
美国依托TRAINS工作组以及国家实验室的协同研发能力,通过内容溯源、AI检测等技术形成“硬技术壁垒”,并将其扩展为非关税壁垒工具:
AI检测技术的标准化与强制化 美国在内容认证技术方面的进展,将使得溯源和检测技术成为国际市场的准入条件。未来,欧美市场可能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符合溯源技术标准,而这些标准可能高度依赖美国企业开发的技术工具。无法达到这些标准的中国企业将面临产品出口的障碍,甚至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失去技术公信力。
技术主导权向西方私营企业倾斜 美国通过政府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OpenAI、Anthropic等私营科技企业在内容溯源和AI检测领域具备垄断性地位。这些企业的技术可能成为行业内“事实上的标准”,并通过知识产权、技术许可等形式对中国企业构成压制。
全球市场竞争的不对等性 如果中国企业进入欧美市场需要依赖美国标准和技术支持,这将极大限制其自主创新能力。此外,企业可能需要支付高额授权费用或面对严格的技术审查,进一步拉大中国与欧美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不对等性。
2. 国际治理规则向美倾斜
通过“国际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网络”等多边合作平台,美国正加速将AI安全治理议题纳入国际规则体系,其目标是掌握全球技术标准的主导权:
“安全议题”背后的技术霸权 美国在国际AI规则讨论中,着重强调安全透明性和技术溯源,这些表面中立的议题可能会被引导成以美国技术体系为核心的治理模式。中国企业在这种模式下,可能被要求披露更多技术细节,从而暴露自身技术能力甚至核心算法。
盟友的配合与规则输出 美国可能通过外交手段拉拢盟友,将AI技术治理与经贸合作捆绑。欧洲、日本等国家在AI安全治理上与美国保持一致,这将使以美国为主导的技术标准逐步被固化并推广到全球,而中国的标准体系则难以被广泛接受。
中国参与空间被挤压 中国在AI领域虽具备技术优势,但在国际治理体系中发声渠道有限。如果中国企业无法适应美国主导的标准体系,则可能被逐渐边缘化,技术优势也将难以转化为经济或政治优势。
3. 扩大技术联盟
美英在AI领域的战略合作正在深化,未来有可能通过联合其盟友国家,构建技术联盟,以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限制:
技术共享机制 其盟友内部建立AI技术共享与安全协作机制,例如扩大“五眼联盟”在技术领域的合作范畴,将AI技术共享和开发纳入其中,从而形成封闭式的技术共享体系。
多边框架推动 美英可能推动在G7、北约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平台上制定技术合作规则,对AI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提出附加限制。
联盟外部约束 通过技术标准输出和跨国政策协调,迫使非盟友国家遵循其设定的技术规则,减少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进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性。
这些可能的举措将导致AI技术的国际市场呈现分裂态势,中国的技术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时将面临更多的政治性阻碍。
4. 信息战与技术博弈加剧
AI技术在信息战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美中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未来,中美在这一领域的博弈将进一步加剧:
AI检测与溯源的舆论工具化 美国推动AI检测技术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舆论战中的主动权。例如,检测技术可用于甄别所谓“虚假信息”并进行定向溯源,而这些技术可能被滥用以指责中国传播“虚假信息”,进而影响国际舆论环境。
信息操控技术的双向竞争 中美在AI生成内容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各有优势,但美国的技术检测能力领先,可能通过技术封锁限制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信息输出。未来,中国可能需要开发更加精确和高效的信息反制技术,以应对美国在舆论战中的技术优势。
国际信息战格局的分化 随着AI技术在舆论战中的重要性提升,中美的信息战格局可能从双边对抗向全球分化。美国利用技术优势联合盟友形成信息战联盟,而中国则需通过技术研发与多边合作维护自身舆论环境的稳定性。
5. 舆论塑造与技术孤立
美英近年来频繁以“技术伦理”、“安全威胁”为借口,将中国定位为技术发展中“潜在风险”的代表。未来,这种舆论引导将更具针对性,可能包括:
集中攻击中国企业 类似华为、中兴在5G领域遭受的舆论攻击可能扩展至AI领域,针对中国主要AI技术企业如百度、腾讯或寒武纪等进行污名化,影响国际用户对中国技术的信任。
强化“技术威胁”论调 通过技术评估报告、专家评论等形式,在国际社会强化中国AI技术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形象,将中国企业贴上“风险标签”,以此施压其他国家减少或禁止与中国的技术合作。
对话语权的封锁 推动“西方主导的技术伦理”成为全球AI领域的主流论述,通过这种“价值观输出”,削弱中国在国际AI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6. 对中国技术自主性提出更高要求
美国通过技术封锁与规则排他性设计,实际上将推动中国AI领域加速实现自主化。具体表现为:
核心技术自主化需求加剧 安全审查可能与其他技术封锁措施配合,比如限制AI领域的核心资源(如高性能芯片)和关键设备的出口,阻碍中国获取全球先进技术的路径。随着美国主导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中国需要在内容溯源、AI检测和生成技术等核心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尤其是对底层算法、数据模型和硬件基础设施的研发投入将大幅增加。
供应链替代的迫切性 美国利用技术出口管控限制中国获取高性能计算芯片和AI开发工具,迫使中国加速发展国产替代品。未来,围绕芯片设计、制造和AI计算框架的供应链竞争将愈发激烈。
新技术生态体系的建立 面对国际市场的不公待遇,中国需推动国内AI技术标准化,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技术生态体系。这种合作不仅可以扩大中国技术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美国主导的技术壁垒的影响。
政策与资本的协同助力 在当前外部环境下,中国政府需进一步加大对AI企业的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打造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确保中国企业在AI国际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结
以美为首的西方世界以“AI安全”为名推进技术封锁,其核心目标是巩固自身技术霸权,遏制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中国在应对这种隐性挑战时,需从技术研发、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入手,既要加强自身技术竞争力,又要通过多边合作提升在国际AI治理中的影响力。唯有如此,中国才能在这一代际技术革命中实现自主发展,确保在全球技术竞争格局中的稳步上升。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