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多年前的碎碎念,想念我的妈妈。
最近时不时翻出几年前买的书《味觉森林》来看。尤其看到书中《彼菜离离》一文,有点戚戚然。离家时间太长了,自大学算起和在家时间对比,现在是一半一半,勾起若干对旧时在家的美食回忆。在那个物质条件略显贫瘠的年代,的确是民以食为天,统共就是那些食材、口味也固定以麻辣为主,妈妈愣是从做法、形状变出各种花样。她也从来不吝大价钱买时令菜,为了让我们一家子尝鲜。想起那时的妈妈,每每笑意盈盈跟大家商量,明天我们要不换换口味,你们想吃什么呢,妹妹你想吃什么呢?放学回家,进到厨房,帮妈妈打点下手,是我和妈妈间温馨的回忆。
以下记忆中的家里菜,排名不分先后。
回锅肉,小时候最爱外婆的这道菜,我只认外婆手艺,回家吃妈妈做的,觉得是两道菜。
妈妈做的爆炒腰花、猪肚、猪肝,做法都差不多,就处理起来麻烦程度不一,南方芹菜、酸辣椒,最难得妈妈切腰花的刀功,可惜看过若干次妈妈示范,从没上手练过。
爸爸拿手菜-酸菜鱼,亲,不是酸汤鱼噢,推荐用独山盐酸菜。
芹菜炒斑鸠肉末、泡菜牛肉末、酸豇豆肉末,重点是家里的泡菜和酸豇豆,另外泡菜真是百搭,还有我最爱的泡菜炒鸡胗。
糯米丸子,又叫蓑衣丸子,因为麻烦,妈妈做得不多。
我喜欢吃魔芋,妈妈变着花样满足我,酸菜炒魔芋条,辣子鸡魔芋块(这道菜我就只吃魔芋),当然还有火锅涮魔芋片。
火锅,豆豉糍粑海椒火锅、辣鸡火锅、鱼火锅、清汤火锅(家里叫跳水菜)。新鲜的鸡血旺,极为鲜嫩。煮的菜中记忆最深的就是豌豆尖,洗出来带着水珠、特别新鲜,因为豌豆尖也算时令菜吧,那是我给冬天的标签之一。
豆制品,当然必须提豆花,印象中它和豆腐做法略有差异,白豆花、菜豆花,和它绝佳搭配的是一碗油辣椒蘸水,或者胡海椒+折耳根末+小葱,所谓胡海椒就是把干辣椒串起来在回风炉上烤得略有点糊、辣椒味儿出来后,用擂钵舂成面粉状。那时节,通常爸妈一声令下,小孩儿屁颠屁颠就去干这活儿了。
以前妈妈炒蔬菜,莴笋丝、豌豆、玉米粒、胡萝卜丝,统统会加一些肉,觉得那样味道会香一些,导致我习惯性地误会这几道菜中肉只是辅料。对于茄子的做法,家里叫du(2声)茄子,习惯整只下入几近沸腾的油锅,稍后小火焖着,待茄子变软、自然裂开一些口子,再佐以青椒西红柿肉末。出锅后,筷子戳开后里面是新鲜白嫩的茄子肉,保有原味。我那时极不喜欢这道菜,觉得里面不入味。现在回想起来,倒是挺妙的吃法。
还有那些白水煮菜,冬天小白菜或者莲花白、夏天素瓜豆包谷籽(玉米粒)。酸汤豆豆米,大豆小豆均可,也是很典型的家常菜。
夏天最美好的回忆,当属鲜嫩无比的三八菇汤,据说这是山里雨后天晴后长出来的野生蘑菇,我小时候的物价大概是10多块一串吧,也就尝鲜吃上一顿两顿的。配料非常简单,加点西红柿、肉末,出锅后撒点小葱。到了物价飞涨的今天,好像已经飞涨到三位数了吧。
吃晒干的野生蕨菜,每次得提前2-3天准备。先用开水泡一次,等水温降到室温后,换用冷水,一直泡发。中途需要多换几次水,直到蕨菜变软变粗,水透明,这样才可以用来做菜。可凉拌可过油炒,加点肉丝、青椒、西红柿。
还有妈妈某年兴致较高时,买了一个小烤箱,做鸡蛋糕给我和哥哥当早餐之余,还做烤鸡、用自己调制的酱。
深藏记忆的家乡口味,其实还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美食这件事,跟用心太有关系了。妈妈一心想把食物做得可口,这样挑食的孩子才会吃得多一些。想起刚上大学那年的凄凄惨惨戚戚,还好有妈妈做的一桶辣子鸡救命。后来辣子鸡成为寝室姑娘们的夜宵,大家吃辣水平直线上升,这么多年她们仍念念不忘。这些年经过五湖四海的口味熏陶,当年那个挑食的人现在已经比较包容,除了对面食和东北炖菜仍有保留之外。那些属于妈妈味道的记忆,人到中年,觉得美好如斯。现在些许遗憾,自己做的菜不是正宗的家里口味。
这篇文章当时发给妈妈看了,她给我的review:“是三坝菇,具说运气好的人可在相邻相近的三个地方捡到此菇,故名三坝菇,学名鸡纵菌,形象一把伞。我五、六岁时跟外公去他家后山里捡到过一次,确实是三个不同的地方。有大朵的(像一把小伞)、小朵的就是小骨朵儿。外公拿不完,我还帮着拿回家,大的外公用肉煮汤吃,全家人美美的吃了一餐,那才叫鲜啊!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吃过的最鲜最好的三坝菇!”我的妈妈曾经也是一个受亲人宠爱的幸福小姑娘。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