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月28日,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近日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期间详细通报了自2020年起该院处理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情况,并对外公布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此次发布会旨在提升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并展示检察机关在打击此类犯罪方面的成果和决心。
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案例
案件中的主角吴某,是某知名安全科技公司的一名员工。2024年2月,吴某利用非法软件绕过网络监管,访问了国外的Telegram平台,并在一个名为“ling某”的群组中下载了包含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文件。这些信息随后被他保存在私人移动硬盘上,并分享给了其他人。
经过调查,吴某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数量高达1亿条以上。杨浦区检察院对此案提起公诉后,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吴某作出判决: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以2000元人民币的罚金。
网络非法获取个人信息案件解析
本案的核心争议在于境外网络平台下载公民个人信息是否构成非法获取。经审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非法获取的判定依据为是否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第六条第二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建立或使用非常规渠道进行国际联网。作为网络安全从业者的吴某,未获得对个人信息的合法收集、储存或使用权,也未得到当事人许可,其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被认定为非法获取。吴某辩称下载前未查看文件夹内容,不知其含有公民个人信息。
然而,检察官通过全面审查证据,包括涉案文件的名称如“学籍”“身份证”等,以及吴某微信聊天记录中的数据截图,驳斥了吴某的辩解,并指出其辩解与客观证据不符。检察官在讯问过程中进行了释法说理和法治教育,强调了刑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及其对社会的危害。鉴于吴某未将非法获取的信息用于非法用途,且具有自首情节,最终对其给予了从轻处理。吴某最终自愿认罪认罚。
个人信息侵权案件新趋势
杨浦区检察院自2020年起共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53起,涉68人。这些案件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1,虽然案件总数有所下降,但犯罪手段日益翻新,犯罪分子开始利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并通过多种网络渠道进行交易。
2,涉案信息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多数案件涉及信息量超万条,不仅包括常规的身份证、电话、微信等信息,还涵盖了职务、车辆、理财等敏感信息,甚至特定群体如医生的个人信息也未能幸免。
3,非法牟利现象严重,犯罪分子将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多次转手或出售,购买者多为中介、推销、保险等从业人员,部分甚至用于非法活动,以扩大业务范围和客源,攫取更大利益。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策略
为强化个人信息安全,杨浦区检察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首先,要全面打击犯罪行为,确保信息安全不受侵犯。
其次,对重点行业实施全程监管,共同解决行业突出问题。
此外,还需全面开展法治宣传,实现从惩治犯罪到治理犯罪的转变。
针对特定行业,如电信、房地产和快递等,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便利容易接触到他人信息,并可能从中获利。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源头的监管,限制他们对客户数据的使用,并确保他们履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责任。对于电商平台等在日常运营中收集公民信息的实体,需要定期检查数据库安全,修补漏洞,并妥善管理收集到的个人信息,防止因员工滥用职权而导致信息泄露、损坏或丢失。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