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圈
第524期
非官方不专业版
版权所有,转发请注明出处
3.4 网络数据跨境安全管理
《数据安全法》第十一条提出“国家积极开展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数据安全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促进数据跨境安全、自由流动。”由于数据形态的特殊性以及其所依托的互联网技术的特殊性,数据的流动是体现数据价值的重要表征,而数据在国际间的流动也是必然趋势。由于数据本身是虚拟化的,其受数量、传输技术、传输介质、存储手段及访问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大量数据生命周期是跨越不同国度所形成。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近年来,均将网络空间作为国家主权空间进行定义,也就意味着,网络数据跨境问题需要一种意义上的“数据海关”进行约束。从“海关”职能而言,需要相应的组织、人员、技术手段;数据跨境具有相同的特征,通过指定的规则,建立有效的技术检测手段,指定特定的端口、通道等等来实现“数据海关”的职能。
《条例》通过第三十四条至三十九条共六个条款,对数据的跨境活动提出相关规定与要求;在实际执行时,需要在符合《数据安全法》的基础上,结合《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申报指南(第二版)》等文件具体执行。
3.4.1 一般规定
(一)通过国家网信部门组织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在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第四条中,对需要评估的情况做出规定“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数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通过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向国家网信部门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一)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重要数据;(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和处理 100 万人以上个人信息的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三)自上年1月1日起累计向境外提供10万人个人信息或者1万人敏感个人信息的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四)国家网信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的情形。”其中除第一款外,均对涉及个人信息出境评估条件做出要求,同时明确申报和评估工作由所在第省级网信部门提请申报;省级网信部门收到材料后应根据第七条规定“省级网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 5 个工作日内完成完备性查验。申报材料齐全的,将申报材料报送国家网信部门;申报材料不齐全的,应当退回数据处理者并 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的材料。”国家网信部门依据本条款“国家网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确定是否受理并书面通知数据处理者。”
(二)按照国家网信部门的规定经专业机构进行个人信息保护认证;2022年1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规定,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决定实施个人信息保护认证,鼓励个人信息处理者通过认证方式提升个人信息保护能力。从事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工作的认证机构应当经批准后开展有关认证活动,并按照《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实施规则》实施认证。[2]该规则请参阅附件3
(三)符合国家网信部门制定的关于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的规定;2023年2月2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对通过订立标准合同的方式开展个人信息出境的活动作出具体制度安排,细化落实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第七条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在“标准合同生效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提交备案材料”。备案应当提交的材料包括:(一)标准合同[3];(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报告。
(四)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确需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出境应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应在合同中明确进行约定,同时应对使用个人信息的场景进行充分说明。
(五)按照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和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实施跨境人力资源管理,确需向境外提供员工个人信息;受各国劳动保障立法的要求,在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境外用工活动中产生的个人信息的跨境场景。
(六)为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法定义务,确需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常见的场景包括“①履约所必需: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需,例如跨境购物、跨境汇款、机票酒店预订、签证办理等,必须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②内部员工管理:按照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和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向境外提供内部员工个人信息的场景;③紧急情况: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必须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的场景;④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中,可能涉及向境外交易方提供个人信息以完成交易;⑤学术合作:学术研究或合作中,可能需要向境外的研究机构或合作者提供个人信息;⑥跨国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在跨国生产和市场营销活动中,可能需要向境外的合作伙伴或分支机构提供个人信息;⑦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网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满足特定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情形,也可以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
(七)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确需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请参阅(六))
(八)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网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3.4.2 网络数据跨境实施要求
网络数据跨境的具体实施主体是网络数据处理者,网络数据处理者在向境外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重要数据时,首先应该根据第三十七条规定履行如下义务①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组织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②网络数据处理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识别、申报重要数据,但未被相关地区、部门告知或者公开发布为重要数据的,不需要将其作为重要数据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③《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后,网络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的,不得超出评估时明确的数据出境目的、方式、范围和种类、规模等。”在《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第十七条中规定“国家网信部门发现已经通过评估的数据出境活动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不再符合数据出境安全管理要求的,应当书面通知数据处理者终止数据出境活动。数据处理者需要继续开展数据出境活动的,应当按照要求整改,整改完成后重新申报评估。”其中“不再符合”的要件中包括《条例》中本条所描述“不得超出……”相关内容。
数据跨境活动中必然面临诸多技术风险,诸如:对跨境数据的篡改、破坏、窃取以及超越双方合同约定的数据跨境处置等;《条例》针对上述问题第三十九条中明确规定①国家采取措施,防范、处置网络数据跨境安全风险和威胁。国家应对数据跨境传输活动建立安全措施和手段,通过”数据海关“的模式对跨境数据实施跟踪、监测,对可能产生数据在跨境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风险部署防御性控制措施;当跨境数据发生异常时,能够通过技术手段终止数据的传输并启动数据安全应急响应工作;②任何个人、组织不得提供专门用于破坏、避开技术措施的程序、工具等;本条款是针对可能产生的对国家部署的相关技术手段所产生对抗手段的规定,“破坏”是指针对数据跨境活动中对数据可能产生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损害行为;“避开”是指针对绕开国家在数据跨境活动中部署的防御性、检测性措施所采用的手段,比如:额外的VPN通道,利用非公开或私有加密技术传输数据等;③明知他人从事破坏、避开技术措施等活动的,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或者帮助。《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中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1.5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义务
1.5.1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通用要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对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给出司法定义“提供下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一)网络接入、域名注册解析等信息网络接入、计算、存储、传输服务;(二)信息发布、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网络支付、网络预约、网络购物、网络游戏、 网络直播、网站建设、安全防护、广告推广、应用商店等信息网络应用服务;(三)利用信息网络提供的电子政务、通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例》中所涉及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均参照该定义。
3.5.2 大型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义务
《条例》在附则第六十二条对大型网络平台做出定义“大型网络平台,是指注册用户5000万以上或者月活跃用户1000万以上,业务类型复杂,网络数据处理活动对国家安全、经济运行、国计民生等具有重要影响的网络平台。”针对大型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本《条例》通过第四十四至第四十六三项条款做出相关规定。
首先,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十八条“提供重要互联网平台服务、用户数量巨大、业务类型复杂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之第四款中规定“(四)定期发布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监督。”条例在第四十四条中针对本条款做出进一步的规定,要求①明确发布报告周期:大型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应当每年度发布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报告②明确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息保护措施和成效、个人行使权利的申请受理情况、主要由外部成员组成的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机构履行职责情况等。
其次,大型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数据跨境问题在第四十五条中做出说明“应当遵守国家数据跨境安全管理要求,健全相关技术和管理措施,防范网络数据跨境安全风险。”具体可参阅3.4.2
最后,在第四十六条中明确规定大型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的禁止行为,大型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网络数据、算法以及平台规则等从事下列活动:(一)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用户在平台上产生的网络数据;误导是指“通过虚假宣传、隐瞒关键信息等手段,使消费者在不完全知情的情况下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例如,通过夸大产品效果或者隐瞒产品缺陷来诱导消费者购买”。误导可能构成欺诈行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中,对误导行为做出描述“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欺诈在《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中的司法解读为“欺诈是旨在引起、强化或维持对方不正确看法之行为。司法实践中,欺诈的认定标准是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欺诈的构成要件,通说采“四要件说”:欺诈故意、欺诈行为、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陷入认识错误和受欺诈人因认识错误作出意思表示。①欺诈的故意;欺诈人需同时具有双重故意,即使相对人陷入错误判断的故意和使相对人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②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指为使被欺诈人陷于错误判断,或加深其错误、保持其错误,而虚构、变更、隐匿事实之行为。胁迫是指“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用户做出某种行为,比如泄露个人信息或者进行某些操作。胁迫行为可能是通过损害个人名誉、财产安全等方式来实施的。”胁迫行为的司法定义中,对具体构成要件包括:①行为人主观上有胁迫的故意,即故意以对胁迫对象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为要挟。②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胁迫行为,即以将要实施某种加害行为为要挟,迫使胁迫对象产生恐惧心理。③胁迫必须具有不法性,包括手段和目的的不合法。④受胁迫人作出了不真实的意思表示。⑤须有因果关系,即受胁迫人作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是基于行为人的要挟而产生恐惧心理所致。[5](二)无正当理由限制用户访问、使用其在平台上产生的网络数据;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在没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通过技术限制或服务限制阻止用户正常访问或使用其在该平台创建、上传或生成的数据。(三)对用户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损害用户合法权益;在《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第十七条差别待遇中提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可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无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排除、限制市场竞争。分析是否构成差别待遇,可以考虑以下因素:①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根据交易相对人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使用习惯等,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②实行差异性标准、规则、算法;③实行差异性付款条件和交易方式。”本《条例》将上述行为纳入禁止行为;(四)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
[1] 参见附录2
[2]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25/content_5728770.htm
[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11/P020231129556422645686.pdf
[4]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21869.htm
[5] 来源:《全国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工作会议纪要》条文及适用说明,最高人民政策研究室编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21年版,第24-25页
风险评估 实施方法浅析 | GB20984-2022《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