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守望》专栏
▽
新增关注数据处理活动和数据合规性
在早期,数据安全主要集中在安全领域,侧重于数据安全管理和技术,如加密、脱敏、API接口控制等。在业务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加密技术的改造成为主要挑战,它涉及到业务流程改造和应用程序调整。
近年来,随着数据要素的流通和“X”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关注数据处理活动,包括对数据源的合规性引入、数据产品的对外服务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安全控制。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数据合规性也被纳入重点关注,主要聚焦四大方面(如图1),也催生了更多与数据安全合规相关的场景。
图1:数据合规的四大方面(参考DAMA国际数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关键词:
02
数据处理活动可简化成“三个阶段”
在数据安全管理的初期,习惯用“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这涵盖了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和销毁六个环节。国家标准GB/T 37988-2019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便是这一概念的典型代表,后来推出了DSMM(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体系。总体上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易于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数据的理解很难切割成6个阶段。
图2:早期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防护体系
《数据安全法》中明确了数据处理活动的范围,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和销毁等。这些活动多聚焦于数据管理和技术层面,数量太多,不利于记忆和广泛传播。
►关键词:
以数据为中心,强调数字身份和权限管理
网络安全(非网络空间安全概念)主要聚焦于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和构建多层防御体系,以系统为核心,国家层面实施等级保护和测评机制,确保相关系统进行定级备案和测评。
数据安全切换到以数据为中心,关注哪些人、哪些设备、哪些应用会访问数据,重心从系统侧迁移到更加关注数字身份和权限管理,强调数据身份识别、认证,数据权限的授权和鉴权。
通常数据访问的两类主要场景:人访问数据和系统(或应用)访问数据。个人访问数据的场景因角色和需求不同而异,如研发、运维、办公和远程访问等;系统访问数据的场景则依据业务需求不同,包括业务功能应用、数据报表、大屏展示和业务监控等,这种分类有助于更精确地管理和保护数据访问。
►关键词:
图4:数据访问的两类主要场景
数据安全不仅是技术工作,工作开展难度增大
数据安全颗粒度较细,关注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活动风险,与业务、合规、数据等紧密关联,极大拓展了所需的知识领域,参与人员需具备广阔的视野,以全面理解问题。
此外,数据安全涉及多个角色,包括@安全合规、@技术安全、@数据开发、@软件开发、@运维、@业务运营等,极大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使得数据安全工作开展难度加大,需要较多的跨部门横向协同,对人员能力要求更加广泛。比较像“T”或“π”型人才的要求,要求人员的横向面足够宽泛,进行跨部门交流互动,但在数据安全领域又要有一定的专业深度。
►关键词:
图5:T型人才的特性
基础安全SAAS化,更加关注应用安全配置
数据安全需要网络安全作为基础底座,更关注数据从内到外的安全风险。网络安全相关的安全能力逐渐云化,即安全SAAS服务,企业不再需要大量采购安全产品和工具。云计算技术把存储资源、计算资源、网络资源等进行虚拟化,业务系统重点是“用安全、用服务”,安全人员不再需要过度关注基础安全(由基础设施统一提供技术支持),他们更加专注于业务应用的内生安全配置和逻辑管理。
►关键词:
数据运营工作叠加数据安全运营思路
企业的数据运营活动,包括数据的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其核心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数据应用和业务应用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数据安全政策和责任制变得至关重要。企业高层,尤其是第一责任人,很多场合都会询问“数据安全是如何管理的?”
数据运营和数据安全运营成为一个并列的事项,整体融合成大运营概念,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思路。
网络安全运营侧重于安全领域的各个方面,如IT资产的保护、互联网暴露面的管理、漏洞的检测、情报的收集、告警的处理以及应急响应等。数据安全运营则需更全面地关注数据运营的全过程,包括数据处理活动、执行脚本任务、配置和权限管理,以及数据合规性和服务等非安全方面。
►关键词:
图6:数据安全运营的边界关系
07
数据应用和业务应用是不同的模式
数据即业务的业务系统,是一种新的模式,它以数据应用为主,比如涉及数据产品管理、数据对外服务。
传统以应用功能为主的系统,它以业务应用为主,应用功能是核心,数据是为了辅助于业务实现,这往往导致不同业务系统间的数据难以整合。
现在推行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尝试把大量散落的系统整合成大平台,把数据进行统一归集,建立统一应用底座、统一身份认证体系,通过“主数据”把各个业务系统串联起来,简单说就是人少跑路、数据多跑路的理念。比如上海、广东等城市在数字政府方面建设中,推出了面向市民的一网通办、面向城市管理的一网统管应用。
对于以数据业务为核心的系统,数据处理活动尤为显著,涉及大量的数据运营工作,目的是从数据中提取价值,甚至通过数据分析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数据应用和业务应用两种不同的数据使用模式,其数据安全管控思路完全不一样,尤其数据业务为主的系统,需要关注数据全域过程的安全,包括线下的合规审核和线上的数据流动等。此外,在处理数据业务时,必须评估和识别数据跨境传输的可能性和风险。
►关键词:
数据应用和业务应用是不同的模式
不同行业因为数据监管要求不同,配套数据安全解决方案差异性极大。即使在同一行业内,也需要使用“大场景思路”进行设计。其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数据的交叉,构成了不同的场景,根据场景定制具体的解决方案。
现实中,并没有一个大型综合数据安全平台可以一统天下,一招打遍天下,反而针对业务场景的小痛点提供一些切面式、补充式的方案比较有市场。数据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在于其细致的颗粒度和数据的不同状态(如静态、动态、传输中),这使得数据很难被精确控制和保护。
►关键词:
分类分级是数据安全基础,但及其难做
涉及数据业务的情形,分类分级永远是讨论不完的热点,看着热闹实则几乎难以落地,总体上是一个业务加技术协作的工作,甚至以业务为主导。业务、安全、技术协调不当,容易出现显著的分歧。
例如,从安全角度出发,可能会倾向于直接应用国家标准和规范,但如果缺乏对业务实际情况的理解,就可能生硬地套用分类分级规则,而不考虑数据的实际状态或是否需要对外公开等关键因素。
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与业务需求不匹配,从而影响数据安全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个人有一些建议:
(1)优先识别粗颗粒度的数据目录信息
(2)通过工具识别企业中【重要业务系统】的【重要业务数据】
(3)不期待所有数据进行全量的分类分级。分类为业务,分级为安全,这里的安全需要结合不同数据场景。
►关键词:
数据安全的“业务流、数据流和网络流”
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支持业务,而业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在完成业务操作时所经历的整个流程构成了业务流。由于数据与业务紧密相连,数据流实际上映射了业务流,业务流的细节部分就是数据端到端全过程的流转,包括网络之间的流转、系统之间的流转、系统内部的流转(前端、后端、缓存、数据库等)。
网络流是从网络和安全的角度来观察数据的传输路径,包括数据经过的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例如防火墙、Web应用防火墙、安全网关等。当业务运行中出现异常需要进行问题诊断时,分析网络流是定位问题的关键步骤。
简要总结,理解业务流、数据流、网络流,形成相关流向示意图,对于确保业务流畅运行和维护数据安全至关重要。
特别声明,因为对数据安全一直持续在关注,在很多实务工作中会遇到各类问题,进行总结和思考,慢慢积累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仅代表个人观点。
⬇️⬇️⬇️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