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工信微报
全文共 10817 个字,建议阅读 20 分钟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问二:传统产业工人路在何方?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问三:如何突破产业升级技术之困?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问四:中下企业数字化转型最优解?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问一: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账该怎么算?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问二:传统产业工人路在何方?
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无人车间”“黑灯工厂”迅速增多。“机器换人”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减少了一些企业的用工数量。
人们不禁问,随着新技术迭代更新,机器会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人工,对传统产业工人产生怎样的冲击?新华社记者近日到上海、安徽、四川、江苏等地调研,寻求来自一线的答案。
传统产业工人去哪儿了?
走进位于安徽阜阳界首市的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洁净的车间里,工人点击着数控面板,机器高效运转,生产出一卷卷锂电池隔膜。
据公司负责人胡伟介绍,近年来公司进行数字化转型,之前一个班次需要40人,现在自动化程度提高,只需要32个人就能胜任工作。
作为吸纳就业大户,制造业转型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劳动力市场显现。
在成都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务工人员正在求职。新华社记者陈健 摄
6月17日,成都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一块大屏幕滚动播放着企业招工信息,大屏幕两旁的公告栏张贴着企业的招工启事。
成都市金堂县的农民工张俊一早来到这里求职。他原本在广东一家电子产品企业从事生产线电子元件组装工作,工厂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像他这种“不需要什么技术,很快就能上手”的岗位,用工越来越少,工资也降了,因此决定回老家成都,新岗位是在一家餐饮企业打工。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低技能劳动者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外卖、直播等新业态快速发展,部分地吸收了原来的传统制造业工人。
南京街头,19岁的乔煜鑫正在送外卖。他之前干的活儿是在工厂给电路板拧螺丝。后来企业推行“机器换人”,“同样是拧螺丝,机器人不仅比人拧得好,还能24小时不停”,于是他选择离开工厂送外卖。“除非哪天机器人也来爬楼了,否则做外卖员还不错,比工厂自由,收入也高了些。”他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低技能工人再就业主要流向餐饮服务业、快递和网约车等领域。
也有一些传统产业工人经过学习培训,实现了从低技能工种到高技能岗位的跃迁。
江苏江阴,中信泰富特钢集团,随着炼钢水渣抓取行车的智能化改造,40多岁的行车操作工周清,如今坐进了智能化控制中心的办公室,成了主控工。从现场操作机器手柄到在办公室里操作电脑鼠标,她整整学习适应了大半年。“要适应变化就得更快学会技术。”周清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赶上发展的脚步。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兴澄特钢炼铁分厂行车集中控制室,行车操作工周清在远程操控行车。(受访者供图)
目前,我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新技术催生新职业、新岗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新发布公示了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19个新职业,同时拟增加移动操作系统应用设计员等29个新工种。
“市场需求变化,正在重塑就业需求的新格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说,“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在短期内会造成失业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就业的‘创造效应’会大于‘破坏效应’,特别是会带来就业质量的明显提升。”
高技能、高素质产业工人需求量增加
佛山市格兰仕工业4.0基地的微波炉总装智能生产线上,7台机器人正在完成大部分复杂装配工序。
位于广东佛山的格兰仕公司,工业4.0基地高标准智能化微波炉生产线正在生产。(受访者供图)
机器人的幕后指挥者,是机电工程师唐智。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唐智的岗位也从2017年刚入职的设备维护,“升级”为参与微波炉机器人腔体焊接线设计、安装与调试,再到现在主导参与自制总装智能生产线。
“大部分新岗位需要的不再是传统产业链上的简单重复劳动,甚至不只是掌握机械工作原理或技巧的技能人员,而是具备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思维的高技能劳动力和复合型人才。”四川省眉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风说。
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增长,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已提升至26%以上,但这一比例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相比依然明显偏低。技能人才长期数量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安徽铜陵市2024年一季度监测报告显示,人力资源市场专业技术人员求人倍率1.58,环比上升0.12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连续多个季度呈上升趋势。
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安徽环新集团,2018年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集团首席信息官宋唤民说,公司急需大数据整理、物联网工程、设备自动化等方面的人才。目前市场上这方面的人才大家都在抢。
图为安徽环新集团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尹红敏 摄)
苏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显示,企业对自动化开发、通用软件等相关岗位开出的工资比同行高20%以上。
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到2027年,无人驾驶和电动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增长率将超过40%;数据分析师、大数据专家、网络安全人员等职位需求预计增加30%至35%。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制造业岗位正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劳动者收入水涨船高。
上海发布的企业技能人才工资价位显示,近年来技能人才的工资水平增长加快,年均增速9%以上。
“像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疫苗制品工、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2022年工资价位中位数为20万元左右,均高于同期上海平均工资。”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佳瑛介绍。
“相对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人的变化是一种渐进式变量。但是一旦激发,就会产生巨大力量。”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说。
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合力提供劳动力转型服务
6月21日一早,安徽省铜陵市市民刘波就来到位于家附近的零工市场。他之前在外省一家制造业企业务工,下岗后回到家乡找工作。零工市场工作人员详细询问了他的基本情况和务工需求。
据铜陵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铜陵共开展招聘会和零工对接150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910人次。
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当前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都在发力,帮助产业工人增加技能储备,提升就业竞争力。
多个省份发布紧缺人才目录,加强人才供需双方精准对接。
上海人社部门围绕重点产业、企业,开展前瞻性分析预测,目前已形成100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和33项新技能培训项目目录,其中包括智能制造领域所需的多种技能。
杨佳瑛说:“目录就是发挥‘指挥棒’作用,吸引社会各方培训资源和力量向急需紧缺方向聚集,同时引导广大劳动者学习提升技能,让发展所需与个人所能相结合。”
一些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对职业技能培训进行补贴。
四川眉山市对年度新增高技能人才的单户企业给予奖励,对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发放眉山优才卡、给予职业技能等级奖励和生活费补贴,对新认定的职业技能水平评价机构给予奖补。
一些地方通过职称评价,构筑吸引和聚集数字人才的“强磁场”。
苏州是江苏省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工程职称评审的首个试点城市。据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他们组织园区内各企业、单位从事数据服务、运行维护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相关职称,让数字化人才获得更好评价、更高待遇。
制造业企业也在不断完善内部技能人才培训机制。
“人是格兰仕第一资本!”格兰仕董事长梁昭贤说,公司通过多元化实操基地,提供更加系统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定,为一线员工搭建“普工-关键岗位-产业技工-工程师”的职业进阶通道。
越来越多的一线工人,认识到提升专业技能的紧迫性。
“一定要有一技之长。”眉山市仁寿县农民工辜正东不久前参加了仁寿县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他说,“通过比赛,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验和提高。”
为了更好匹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安徽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新增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院长凌涛说:“职业教育要与产业实际需求同频共振,不能脱节。我们通过优化调整,让专业体系能更紧密对接产业链。”
莫荣表示,面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者的影响,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各方应形成合力,努力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问三:如何突破产业升级技术之困?
占我国GDP近三成的制造业,正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工业互联网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建成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但同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也面临产业链长、企业量大、技术复杂等挑战。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48.3万户,去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5.76%,广大中小企业位于价值链中低端,利润微薄,数字化基础较弱、改造周期长难度大。
身处转型浪潮中的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如何拥抱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基石:打破信息孤岛 连接设备、产品、供应商、客户
2024年6月4日,特变电工云集电气有限公司工人在操作自动化加工设备。新华社记者白田田 摄
一家汽车零部件厂生产线90%互联,平均每8秒生产一只马达。
一家变速器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后,技术图纸可直接传到供应商的生产线,带动140多家供应商数字化。
一家工程装备企业根据客户电子订单灵活决定生产,交付周期缩短50%,产品库存降低70%……
这是记者近期走访企业看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记者发现转型的一个基础是连接,最初是内部的设备、生产线、工厂、产品相连,更先进的是把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等也连起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制造需求。
传统制造业一个主要痛点是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生产。目前,大型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普遍意愿强烈,积极打造平台连接上下游企业,形成综合客户和供应商信息的枢纽。
中小企业则被数字化技术门槛较高、成本较高等困扰,艰难探索。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今年对约30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调研显示,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存在转型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转型成本高企,抑制企业转型需求。
中小企业多分布在传统产业和价值链中低端,数字化基础薄弱。重庆、湖南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厂缺乏协同采集、数据相互融合的新制造设备,市场上数字化服务商主要提供的是通用型解决方案,难以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IT技术升级,更是认知、思维方式与经营模式的深层转型。”赛迪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说,在顶层规划、蓝图设计、架构搭建、软硬件开发、系统实施、数据分析等方面,中小企业仅靠自身很难实现,依托平台生态是重要路径。
数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算力规模全球第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工业软件等产品和服务能力提升。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正在多措并举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做好设备联网、协议互认、标准制定、平台建设等工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
广东省为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产业园、产业链部署4种不同的转型路径,预计到明年推动超过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带动100万家企业上云。
湖南省推进“智赋万企”行动,预计到明年推动70万家企业上云和4万家企业上平台,75%的规上制造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重庆市实施“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力促产业链“抱团”数字化转型,预计到2027年规上制造业企业基本进入数字化普及阶段,推动15万家企业上云。
专家说,政府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很大程度帮助中小企业走上智能化的“高速公路”。
重构:以数据驱动构建崭新制造模式和生态
个性化定制一套西装要多少钱?
“十年前要上万元,现在1000多元。”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蕴蓝说。
针对高库存这个服装行业的痛点,脱胎于传统服装企业红领集团的酷特智能,十多年前开始创建数据大脑,研发版型、工艺等数据库,工厂每一步指令都由数据驱动完成,并提出从客户到制造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改变传统以产定销的工业批量生产模式,实现从“供需”到“需供”的转变。
以设计为例,酷特智能可在7秒内完成对人体19个部位的数据自动采集,依托已形成的百万万亿量级数据,快速调出与客户身材相匹配的西装版型,设计成本降低90%多。与转型前的传统产线相比,目前的“全模块数字化治理体系”帮助公司减少80%的生产管理岗位,企业效率直接提升20%;该数字体系已在服装鞋帽、机械、电子等50多个行业150多家企业应用。
2024年7月5日,在酷特智能公司,“智能量体系统”通过人机语音交互,为一名用户采集定制服装所需的数据。(马玉铭 摄)
制造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就是,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发展引擎。数据可以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重构制造模式和生态,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率。
“日益出现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就是动态采集汇聚产业链上下游各类数据,以数据驱动设计、采购、仓储、生产、销售、风控等多业务场景的产品服务创新,通过数据流带动商品流、订单流、发票流、资金流、物流等多流合一,提升全产业链效率。”中国信息协会产业互联网分会副会长张健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说,工业互联网大规模发展可以畅通经济循环,因为工业互联网下面连接设备、设施、工业资产,外面连接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是一个全面、深度、广泛的连接体系,信息和数据可以无缝流动。
专家指出,在万物智联、平台经济、生态重构的大趋势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改进,更重要的是在数字生态中寻找生存发展空间。
引擎: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融合将带来巨大变革
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内的生产线一景。新华社记者李然 摄
长虹美菱打造“菱云”工业互联网,将上下游1700余家企业纳入同一系统,接入约2.4万台工业设备终端,为链上企业免费提供账户和软件,改变以往“两家人”的沟通模式,在一个平台实现产销协同,链上企业可一目了然看到订单数量、生产安排、完成进度,成为链主企业的一个“内部单元”。
“这样可解决产业链上的共性问题,让中小企业多快好省用上工业互联网,它们切身体会了数字化的好处,才会追加投入,最终推动行业整体转型。”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所所长胡明勇说。
越来越多像长虹美菱这样的大企业参与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据统计,目前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家,连接设备近1亿台。
从适用行业范围看,有的是面向所有行业的通用平台,有的是针对一到少数几个行业的专用平台。从形式上看,有的是交易平台,打通企业上下游的采购数据,对接交易资源;有的是工厂管理平台,通过打通工厂的海量设备数据实现控制和管理。
工业互联网运行的重要难点在于,打通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按照数据走向,工业互联网架构大致分为四层:网络层、存储层、软件层、产线层,每一层都对相应的服务商提出技术要求。
目前工业互联网的服务商,有华为、联想、中国移动等信息通信企业,有腾讯、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联网企业,也有用友、金蝶等软件开发商,还有深耕制造业的龙头,如工程机械领域的徐工、三一,家电行业的海尔等。
“我们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很有活力,可以开发出更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数字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余晓晖指出,5G应用不只是传输技术,而是把5G的高带宽、低时延的能力与计算技术、人工智能、AR、VR、人机交互等结合形成的技术组合能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更大程度释放生产力,带来更大的变革。
为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建议打造优质服务商队伍,丰富数字化服务产品,加强服务供需对接,完善数字化服务生态。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中小企业所所长龙飞说,应鼓励服务商分析行业共性问题和企业个性需求,打造一批“小快轻准”服务产品,精准匹配企业需求。研究探索建设全国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满足行业共性需求和中小企业个性需求的数字化转型资源池、工具箱,提供标准化、便利化解决方案。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问四:做这道必答题,什么才是中小企业最优解?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在这种形势下,对不少中小企业来说,要想“活下去”进而“活得更好”,数字化转型是必答题。
但推动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挑战。
想都是困难,做都是办法。
记者在近期调研中发现,面对资金不足的窘境,一些中小企业探索“小步快走”,聚焦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勇于踏出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并切实收获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红利。
图为重庆一家汽车企业的数字化生产场景。(高彰 摄)
在重庆一家生产纺织设备专用器件的企业,记者感受到了中小企业务实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劲头。这家企业年营收不足1亿元,生产经营数字化程度较低,产品品类却达上千种,业务繁忙时很难快速、精准找到所需货品及原料,人员疲惫不堪,常常出错。
面对困局,企业决心实施数字化转型。但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需投入数百万元,远超公司所能承受的资金限度。考量之下,这家公司舍弃大而全的转型思路,决定先着眼于仓储管理这一最大痛点发力,通过投入十几万元部署应用仓储管理信息化系统,彻底解决仓储管理难题。
现在这家企业的仓储管理规范、便捷,效率大大提升、差错明显减少。从前靠笔记手抄,如今只需在电脑上点击一下就能调取数据,精准查找货品所处位置和信息。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还将在生产过程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逐一进行数字化升级。受制于资金因素,他们希望根据具体场景排序,由小到大逐步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降本增效提质。
图为重庆一家企业智能化中控室的场景。新华社记者黄兴 摄
应用侧“小步快走”,供给端同向发力。
近年来,不少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特点,推出轻量化、小型化的数字化产品,在精准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痛点、难点的同时,有效减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压力。
记者注意到,这些“小轻快准”的SaaS化软件产品,其云资源部署、产品运维及软件更新迭代等全部由服务商负责,中小企业付费开通即可使用,有些产品仅需花费几千元。浙江一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负责人表示,运用这些产品就像消费者在手机上开通视频会员一样,价格不高,使用方便。
多地政府部门还加快推动“小步快走”与“小轻快准”有效对接,着力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
以重庆渝北区为例,当地计划投入1100万元引入、培育逾30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打造至少30个“小轻快准”产品及解决方案。
安徽省工信厅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推出一揽子“免申即享”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涵盖生产制造、设计研发、仓储物流、管理数字化等多种功能,满足企业对数字化服务兼具实操性与性价比的需求;对3万家中小企业每家免费发放1万元消费券,企业可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券并购买自己需要的数字化软件。2023年,安徽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3.46万个,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软件的采购成本和应用门槛。
下一步,各地应加快培育一批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推动中小企业低成本、快捷化部署数字化转型产品。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而言,仍需加紧推出物美价廉的“小轻快准”数字化转型产品及解决方案,让中小企业用得起、有实效。
<END>
据统计,99%的数据大咖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
👇
大家都在看:
!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