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 1994 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的短短 30 年里,中国互联网获得了巨大发展,充分体现出互联网领域快速发展的特征。由于技术创新和国际局势的快速变化,互联网治理实践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概念和理论相对于实践的落后甚至是滞后。概念变迁是理论认识变化的体现,也是不同群体对客观事实的不同体认,同时也反过来引导着现实发展方向。近年来,网络空间治理、数字治理、人工智能治理等替代性概念逐步浮现,数据治理、技术治理、数字经济治理等补充性概念也呈现出对互联网治理的替代表达趋势。理论界在积极探索新的话语体系以适应现实的变化。西方主流互联网治理学者提出“重新定义互联网治理”,开始讨论是否要寻找新的替代概念,中国学界也对互联网治理的概念内涵展开了多个层次的反思。
本期专题聚焦于“互联网治理”的内涵变化,从概念变迁角度入手,分别从实践、内涵、任务、学科等多个维度分析互联网治理研究的内在演变,及时回应实践现实的困惑,试图启发更多的学术争论,特别是反映出互联网治理理论研究的困境与希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金河
刘金河
专 题 策 划 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拥有新闻传播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教育背景。近年来,围绕互联网治理、媒介治理、传播制度等开展跨学科研究,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重要课题,支撑了中央网信办等部委多项战略决策,在CSSCI和SSCI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强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建构力量需要被理论化。入职北大前,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互联网治理研究的学科发展
李 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
摘 要:近年来,随着 ICT 的应用与更迭,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互联网”乃至“网络空间”的概念在学界与政策界引起相关争议,诸多观点认为此种表述已无法准确描述与阐释数字时代信息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潜在的巨大变化。对于自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发展至今学界与政策界惯用的“互联网治理”的相关回溯与反思,展望与变革的讨论也相应地更趋热烈。这些讨论涉及多研究维度,其中,从学科发展与建设角度,对于互联网治理是否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或成体系化的学科亦是探讨焦点之一。通过学科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对应分析互联网治理研究的特点,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概念变迁视角下的网络空间国际治理
郎 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摘 要: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并借概念成为历史。概念是理论构建的基础,也是对实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发展进程可以从概念变迁的视角透视其发展的逻辑和趋势。从互联网治理到网络空间治理再到数字治理,网络空间治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其背后体现出三类治理目标和两种治理逻辑。展望未来,整体上看网络空间治理的概念还将进一步细化和分化;就某个概念而言,其当下的生命力取决于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从概念史的角度,其价值和生命力永存。
中国互联网治理的演进与辨析
谢永江(北京邮电大学)
摘 要:互联网的诞生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治理不同于传统的规制、管制。互联网治理主体强调多方共治,治理手段注重多管齐下,治理机制强调平衡协调。互联网治理领域随着现实世界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化而不断发展,治理的主体和客体也不断扩展。中国互联网治理实践可以分为 3个阶段:自由发展阶段、探索阶段和综合治理阶段。互联网治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继而实行综合治理。互联网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保障互联网技术造福于人,各国唯有秉持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建共治共享网络空间,才能确保新兴的互联网科技向上向善。
互联网治理概念的学术价值
刘金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关于互联网治理的讨论往往被放置于数字经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语境中,呈现出被数字治理、人工智能治理概念替代的趋势。互联网治理是一个具有继承性的概念,其包含了学术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多年来所凝聚的基本共识,不可轻易被扬弃。同时,互联网治理的概念能力有限,并不需要被强行拓展到数字领域的方方面面,而应该就其本身所指的范畴,继续为理论对话提供有效的概念工具。更重要的是,应该对互联网治理的内涵进行持续性的建构和创新,以在历史积累的文化经验中获得对未来新兴技术的治理依据。
请联系:15710013727(微信同号)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