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机,标准化工作将加快推进。
7月2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提出到2026年,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
根据《指南》,推进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完善的一个重要考虑是,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造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形成庞大市场规模。伴随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迭代,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创新技术群体突破、行业应用融合发展、国际合作深度协同等新特点,亟需完善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
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从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标准体系的建设?按照《指南》的思路,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包括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关键技术、智能产品与服务、赋能新型工业化、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七个部分。
其中基础共性标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术语、参考架构、测试评估、管理、可持续等。基础支撑标准则涉及基础数据服务、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计算设备、算力中心、系统软件、开发框架、软硬件协同等标准。
在关键技术标准上,《指南》将在机器学习、大模型、具身智能等12大领域重点发力。以大模型标准为例,相关的标准将聚焦规范大模型训练、推理、部署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包括大模型通用技术要求、评测指标与方法、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估、生成内容评价等标准。
在具身智能标准上,《指南》明确规范多模态主动与交互、自主行为学习、仿真模拟、知识推理、具身导航、群体具身智能等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还将安全、治理纳入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规范人工智能技术、产品、系统、应用、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要求。同时规范包括人工智能伦理风险评估,人工智能的公平性、可解释性等伦理治理技术要求与评测方法,人工智能伦理审查等标准。
南都记者注意到,这两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落地应用,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也颇受关注。为明确安全基准线,相关的国家标准正在加快推进中。
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官网显示,目前至少有三份人工智能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其中,《网络安全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将于7月22日结束征求意见,该文件重点关注训练数据来源安全、训练数据内容安全、数据标注安全,以及模型安全,并尝试给出安全评估参考要点。
另外两份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预训练和优化训练数据安全规范》《信息安全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安全规范》也显示正处征求意见稿阶段,标准牵头单位包括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北京中关村实验室、清华大学等。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