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有图不一定有真相,有视频也不等于有真相;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简称AI)诞生了。作为一项科学技术,是成为“机遇”还是“威胁”,这取决于使用者。怎么看怎么办,网警给您支个招。
有视频不代表有真相
1
查处王某某利用AI编造多起网络谣言案
经查,MCN机构运营负责人王某某为博取流量,利用ChatGPT对网络信息进行洗稿编辑,并在新闻资讯平台发布“西安爆炸”“转基因食品导致绝育”等谣言文章,引发网民关注、转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属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王某某处以行政处罚。
2
查处刘某利用AI编造“体育馆坍塌事故”网络谣言案
江西九江八里湖网警在工作中发现,网民刘某在某平台发布文章称“惊天雪灾!信阳市中心体育馆惊险崩塌,数百人奇迹生还!”,引发网民广泛关注。
九江网警立即行动,经查,网民刘某为获取平台内容收益,以网络热点事件的图文为素材,通过AI工具自动文案生成功能编造虚假信息并发布至互联网平台,给社会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属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刘某处以行政处罚。
3
查处胡某利用AI编造“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网络谣言案
江西赣州寻乌网警在工作中发现,胡某在某网络平台发布一篇题为“江西‘3.24’重大交通事故报告”的文章。其宣称:“2023年3月24日13时50分许,江西赣州寻乌县境内发生一起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事故造成20人死亡、19人受伤。”
该信息引发大量网民关注,给寻乌县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经查,胡某以网络账号经营为生,其为吸引流量,利用AI生成文章,造谣寻乌县发生一起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并将该信息发布在某网络平台。因胡某主动承认错误、积极消除负面影响,寻乌警方依法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有文不一定有真相,有图也不一定,而随着AI发展至今,有视频也不等于有真相。
为了流量和利益而制造网络谣言,这一互联网“毒瘤”在多地出现。
网警提醒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应依法依规合理使用新兴技术,共同维护风清气正、和谐美好的网络环境。
无论使用何种技术手段,对于编造、故意传播网络谣言,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公安机关将坚决依法查处。
拥抱新兴科技,AI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AI的出现也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AI可以处理海量数据,通过算法和模型发现数据背后的模式、关联和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AI在视听领域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效能,能够协助开展宣传工作。
近日,江西网警使用AI制作了一组打击整治网络乱象宣传海报。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但是选择权在我们手中!
积极拥抱AI这一强大的科学力量,理性应对其中风险和挑战。
你有没有受到过谣言的困扰,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转发提醒:路边的野“码”不能扫!
公园扫个码差点损失16万
一日凌晨,家住泸州市的退休老人方大爷在睡梦中被手机铃声吵醒,拿起一看,竟是银行发来的扣款信息,显示方大爷通过微信扫码支付了6笔钱,每笔均为999元,且扣款信息还在不断发来。
方大爷懵了,随即打开微信查看情况,却发现自己的微信被人异地登录,自己登上去也一直被挤下线,于是赶紧喊来儿子报警,并立即挂失银行卡,这才保住了卡里的16万元养老钱。
原来,一天前,方大爷被公园里“免费领礼品”的吆喝声吸引,于是排队领取。“工作人员”称,为推广某购物平台,扫码注册会员便可领取抽纸两包。
方大爷扫码后,发现注册过程十分繁琐,干脆把手机交给“工作人员”帮忙操作。期间,对方以填写信息为由,索要了方大爷的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信息,并让方大爷进行了人脸识别。
在“工作人员”操作结束后,方大爷拿着抽纸满意地离开了。殊不知,这一番操作,方大爷的微信已被对方偷偷登录,并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扫码购买 1000 元以下商品无需输入密码,所以才会有了开头的情况。
得知真相的方大爷后悔莫及,表示再也不会贪图便宜随便扫码了。
“地推”引流有何玄机?
下面列举三种常见的“地推”形式
大家一定不能参与
小心成为犯罪的“工具人”
↓↓↓
01
扫码送礼品:“地推”人员在街边以“扫码送礼”的形式吸引路人,只要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能得到一个小礼品。实则是为诈骗活动提供帮助。
02
“开业大酬宾”领红包:“地推”人员以店铺新开业为由,用红包做诱饵,甚至主动帮忙操作手机,但其目的,也是利用群众手机号注册社交账号或发送涉诈短信。
03
协助开通政务服务:“地推”人员会选择较为偏远的乡镇,通过伪造代理公文,称为群众开通电子政务服务,但实际上是为诈骗活动提供帮助,这种活动形式留守老人最易中招!
随意把手机交给他人危害大
不仅自身有财产受损的风险
还极易被利用成为犯罪帮凶
转发提醒父母!
不要掉进不法分子的“陷阱”!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