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入
华为的DSTE体系是如何演变而来?这得追溯到华为1998年实施IPD体系时导入的市场管理(MM,Market Management)方法论。
市场管理(MM)是一套系统的方法,用于对广泛的机会进行选择收缩,制定出一套以市场为中心的、能够带来最佳业务成果的战略与计划。
在IPD推行之前,华为没有正式的战略规划流程,也没有完整的年度经营计划程序,产品规划方面有初步的产品路标规划流程。随着IPD变革的开展,华为2002年着手应用市场管理(MM)方法论和流程制定公司战略规划(尤其是业务战略规划)流程,于2002年11月发布了《市场管理流程指南》,用于指导公司业务计划(Business Plan)、产品线业务计划(PLBP)、细分市场业务计划(SPB)、产品包业务计划(OBP)的制定。在应用市场管理(MM)过程中,还特别强化了价值驱动业务设计(VDBD)——来源于美世咨询,被IBM集成到MM方法论中。
按照“战略金字塔”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连接公司、业务单位、功能领域的战略规划,同时按年度展开形成年度经营计划,华为构建了基于MM的战略规划与年度经营计划(SP/BP,StrategyPlan/Annual Business Plan)管理体系与流程,在内部也称为MM管理体系,如下图:
从03年到08年六年间,华为应用MM建立了端到端的SP/BP战略管理体系,也使华为的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004年前后,IBM提出了BLM(Business LeadershipModel,业务领先模型)。同样作为战略管理方法论,BLM可以说是MM的升级版与简化版。一方面,BLM从双差(绩效差距与机会差距)分析出发,归纳了战略与执行八个要素(市场洞察、战略意图、创新焦点、业务设计、关键任务、人才、组织、文化氛围)的内涵和联系,使我们做战略规划时具备了更清晰的思考框架和指导方法。
另一方面,BLM没有把MM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如战略团队机制、市场细分、组合分析、项目决策、业务要素策略、路标规划等)包含进去,可能因为IBM前面已经按照MM采用了这些方法,或者认为这些基本的方法及工具企业应该已经具备。所以,国内有不少企业应用BLM模型时,总觉得落地性差了一些,造成BLM有“别乱摸”的称谓。
华为继续向IBM学习,2009年引入BLM,对战略管理体系实施了升级,主要是从流程角度,在基于MM的战略规划(SP)流程基础上,按照BLM框架调整了流程步骤,突出BLM要素,同时继承了MM的操作方法。在组织上,沿用前面IPD/MM模式下建立的战略团队组织机制。
二、DSTE的整体介绍
DSTE(开发战略到执行)体系是端到端的战略管理流程体系,是企业的领导价值流,管理体系的集成是通过战略管理流程来实现的。打一个比喻,IPD实现了各功能部门在产品开发上的集成与协同,则DSTE是管理的“IPD”流程,对各功能部门(产品线、地区部、战略部、HR部、财经部、质量部等)的管理实现了有机的集成与协同,同时,DSTE端到端战略管理流程就是组织的绩效管理流程。
作为文化,DSTE承载的是企业管理持续追求发展、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心中有诗和远方,眼中有方向,脚下有选择,再通过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坚定不移的执行不断延展我们脚下的路,这就是DSTE所代表的文化。
制定SP的目的如下:
SP是对各部门长远发展目标的清晰体现,是根据公司的愿景,把各部门的战略正式化,其中包括长期的战略目标和资源分配。
SP制定过程中,各部门和公司高层会就部门的目标和业务发展方向进行正式交流。通过这项活动,使各部门管理团队与公司EMT就部门发展的战略里程碑达成一致,上下对齐,避免战略偏差。
保证各部门的战略具有一致性。作为公司的一个部门,其战略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通过SP制定过程中的协商和裁定,可以保证公司各部门的战略能够协调一致,左右对齐。
SP是各部门重大行动和决策的依据,是年度业务计划的基础,是各项工作的龙头。
提高管理效率。
在华为内部,战略规划简称为“五看三定”。“五看”是指看趋势、看市场/客户、看竞争、看自己、看机会,主要输出未来3~5年的战略机会点及机会窗的战略机会点。“三定”是指定未来的目标、定未来的策略、定未来的战略控制点,从而确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SP的主要输出有:
输出机会点业务设计:客户选择、价值定位、利润模式、业务范围、战略控制点、组织。
输出中长期战略规划:三年战略方向、三年财务预测、客户和市场战略、解决方案战略、技术与平台战略、质量策略、成本策略、交付策略等。
四、年度业务计划与预算子流程
制定BP的目的如下:
在公司总体预算的纲领下,通过与周边部门的协调沟通,结合SP的战略安排,落实来年的资金预算和人力部署,同时对具体的重大市场机会详细分析并推动落实,保证行动和策略的一致性。
BP的制定也是一次全面、系统的分析活动,通过多个部门的交互,深入地挖掘各部门来年的机会和威胁,有利于各部门捕捉市场机遇和降低运营风险,保障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
BP是各部门未来一年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PBC(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个人绩效承诺)等制定的主要依据,将逐步成为指引各部门的日常运作的行动纲领。
BP的主要输出内容有:
体系的目标、策略、行动计划;
机会点到订货;
关键财务指标、预算、组织KPI。
为了使BP能够承前启后、上下对标,SP需输入六个方面的内容到BP:
SP市场空间/机会输入机会点到订货目标;
战略优先级指导投资组合;
战略举措导出年度重点工作;
战略目标落入年度KPI与PBC;
SP人力规划导入BP人力预算;
SP预算导入BP全面预算。
如果说SP是基于市场洞察和大胆假设,对未来的美好蓝图作出的前瞻性判断,有很大程度的艺术成分,是一道语文题,那么,BP就是小心求证的确定性计划,是一个规范的科学管理过程,是一道数学题。
BP是将战略规划语文题翻译成年度经营计划数学题,通过经营分析持续提升经营质量,将经营目标转化为经营结果的管理过程和系统,如下图所示。
关于SP和BP更详细的对比内容,请参考下表。
SP的关键节点包含战略洞察(类似于内部外部环境分析)、战略方向(产品与市场定位)、战略机会点、业务设计、战略里程碑等,以大方向和大原则为未来指明去处。
BP就是对应SP之后的具体落地:机会点到订货市场目标、对应的策略和行动计划、关键财务指标、财务预算和人力预算、组织KPI和个人PBC。这些环节要互相支撑、层层相扣,否则不会具有可执行性,如下图所示。
以某产品线为例,SP向BP输出的必要内容有:
该产品线的市场规模预估:产品线的市场空间,公司可以参与的机会点以及市场份额。 在产品线中,按照战略优先级进行细分:哪些子产品是价值产品,哪些区域是价值区域,哪些客户是价值客户。所谓价值,是指有利于合同额、订货额和利润的导向,旨在构建公司长远的核心竞争力。 预算的预估:包含收入、利润等关键产品指标,投入预计以及经营策略方向、人力预算等。 关键任务以及子任务:关键举措、任务清单、业务目标以及关键业务策略。
BP根据以上输入,输出自己执行层面的具体内容并形成汇报内容:
机会点到订货(华为的订货指的是合同额)的落地分解;
产品的投资组合以及全面预算;
人力预算;
年度重点工作;
KPI/PBC。
五、管理执行与监控子流程
分析上季度各部门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对市场形势、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包括竞争策略、季度预算、人员安排等, 以保证完成各部门的年度任务。 通过季度回顾,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并且通过对各部门的资源调配来把握市场机会。 通过季度回顾,反思SP、BP活动中的一些预见和假设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改进工具和方法论,搜集深入研究的课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时间维度的规划和审视关注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会有不同,不能简单看待,特别是季度审视、年度刷新中对有些预测的偏差,不应简单否定,也许和时间长短、偶发事件等因素有关,需要仔细辨识。
六、DSTE的例行运作安排
华为的DSTE战略管理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华为的DSTE逻辑图/日历图按当年4月到次年3月的运营时间轴,为我们解析了华为的端到端战略管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市场洞察在战略规划之前,是企业例行化的业务活动。企业应该时刻洞察市场变化和竞争环境,对市场机会进行广泛扫描和选择,并源源不断地为战略规划提供高价值的洞见/ 战略机会点,在SP和BP中引用其分析结论。因此,企业需要构建和逐渐完善市场洞察管理体系。
识别战略问题和战略专题研究贯穿端到端的战略管理全流程。
SP一般在每年的4月份(春季)启动,一直持续到9月底才基本完成,采用滚动规划方式。例如,2021年4—9月进行的是2022—2026年的五年战略滚动规划,2022年4—9月进行的是2023—2027年的五年战略滚动规划,依此类推。
下面以公司层面的SP制定为例说明。
公司层面的SP制定分三大阶段:公司愿景与战略方向、产品线/销售线/职能SP和CSP(Corporation Strategy Plan,公司战略规划)。
制定公司愿景与战略方向阶段的主要活动有:
根据产品线、销售线经洞察所提供的预测数据,公司战略部制定出企业价值转移和竞争地位初步意见并向EMT呈现。
在M1中,EMT论证华为企业战略方向:投资优先排序、战略关键问题、目标假定及需破题深入研究的理念等的初步优先排序。
公司战略部在C-PMT(Corporation-Portfolio Management Team,公司产品组合管理团队)会议上将EMT决策总结传达给产品线、地区和职能部门。
产品线、销售线和职能部门制定自己的中长期发展计划,明确关键破局问题,并在C-PMT会议及EMT/IRB会议(M2和M3)上进行讨论。
公司战略部为产品线、销售线和职能部门制定其SP提供方法论和空间等支持。
公司战略部建议是否执行优先排序的深入破题研究。
产品线、销售线和职能部门为自己的计划制定一个执行摘要,作为CSP的一部分。
公司战略部将产品线、销售线和职能部门的SP整合到CSP,制定出企业投资组合战略、企业资源需求与配置,明确关键任务和蓝军专题。
CSP经C-PMT组织论证,并在EMT M4会议上审议通过。
CSP将是公司及各条线制定BP的指南。
产品线、销售线(区域销售组织)、职能部门等的SP的制定按照BLM模型(从差距分析、市场洞察、战略意图、创新焦点、业务设计,到关键任务、正式组织、人才及文化与氛围),输出长期发展计划的全部内容。
其间有多个不同团队层面的会议评审点,各会议评审所关注的内容不同。例如,产品线与区域就市场趋势价值转移及竞争等分析沟通,以期对市场机会和空间有个“碰撞”;产品线与区域就初步战略方向、目标、机会、关键问题等进行沟通,以期就战略目标有较一致的诉求。
此外,高层投入是确保战略规划正确方向的重要保障,EMT/IRB等高层会安排专门的会议对战略规划进行评审。
DSTE战略规划部分是从市场洞察到战略指引,到战略规划,再到集团层面的战略协同、战略规划批准。接着导出战略衡量指标,签署战略归档文件,制定KPI指标方案及战略宣讲。
需要注意的是,在完成战略规划后,紧接着输出战略衡量指标,并且形成各个组织的KPI指标方案。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下一步的组织绩效管理提供输入,同时避免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两张皮”。
如何在BP的制定中落实SP的各项输入与要求?BP的制定流程如下:
9月,BP与述职开始启动筹备,包括产业目录及销售目录、投资组合与研发费用口径与原则,以及年度业务计划与预算、经营管理规则。
9月底、10月初启动全面预算评审,SP向BP输入,10—11月进行机会点到订货分析、制定预算约束条件、制定人力预算管控条件,11—12月进行机会点与订货目标第一稿评审。
12月,根据机会点与订货目标第一稿和SP的输入,制定出BP,包括投资组合规划,以及技术、品牌、营销、变革等业务规划,并导出重点工作。结合预算约束条件,制定全面预算。结合人力预算管控要求制定人力预算。
次年1月,进行投资组合与研发费用、重点工作、全面预算、人力预算评审,一方面输出BP与述职报告,另一方面制定组织KPI目标值和高管PBC。
次年3月,进行KPI目标值评审、BP与述职、PBC沟通签署。
这就是在BP制定过程不断输入SP要求的完整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战略逐渐落地。
管理执行与监控的对象是SP和BP。
经营管理团队通过以战略落地经营管理会和战略纠偏(战略健康度)审视会为主的方式,常态化监督和控制战略执行情况。
其中,战略落地经营管理会一般以双周或月度为周期。主要活动有:
汇报关键人物的工作进展和状态(借鉴交通信号灯预警),并确定下一步策略。
对风险进行决策,确定应对方案,协调资源,并落实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战略纠偏(战略健康度)审视会根据环境变化进行纠偏以及阶段性复盘,一般以季度为周期。主要活动有:
审视战略目标的正确性,根据进展不断调整重点工作任务。
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宏观、客户、竞争对手及关键技术等)调整战略。
阶段性复盘,提炼经验和教训,包括组织、流程、激励机制。
总之,DSTE战略管理日历化,将战略规划、年度业务计划与预测、全面预算、人力预算、重点工作、KPI、PBC、述职等进行有效集成,明确各环节的开展节奏和评审程序,能够确保各业务单元、各职能部门的战略管理运作高效。
在DSTE管理体系中,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论是BLM(业务领先模型)。年度业务计划与预算的主要方法论是BEM(业务执行力模型)。年度业务计划不仅将战略规划的要求解码到管理者的PBC,而且将组织绩效要求解码到基层员工的PBC。
BEM方法论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1)战略导出CSF & KPI阶段,明确战略方向及其运营定义、导出中长期关键战略举措(即CSF)、导出战略衡量指标(即战略KPI);
(2)战略解码并执行闭环阶段。确定年度业务关键措施&目标、分解年度业务关键措施&目标、确定年度重点工作。战略解码主要包括6个步骤,简称“六步法”。
BLM和BEM方法的持续推行,保证了战略规划的质量,并将战略规划有效分解到组织与个人,促进了公司业务的中长期稳定增长。
七、企业如何建立DSTE流程?
一般参考以下DSTE流程框架:
对于需要谋求进一步发展的企业来说,一是需要战略方向大致正确,思想基本统一,战略目标、业务策略、战略举措更明确、更清晰,二是年度经营计划展开充分,战略部署、行动分解到位,三是战略执行运营高效,战略能够切实落地,DSTE流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我们公司能否像华为一样借助领先方法论,通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打造自己的端到端DSTE流程?
DSTE流程不仅实现了从战略到执行的滚动迭代过程,而且把企业原来相对松散、割裂的战略管理活动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同IPD实现了各功能部门在产品开发上的集成与协同,而DSTE“战略管理流”是管理的“IPD”流程,其把各职能部门(战略、HR、财经、经营、质量等)的管理活动实现了有机的集成与协同。
Level1:流程分类或流程大类,通常一家企业可以划分十几个流程大类,也就是十几个一级流程或关键流程。一级流程回答了Do for Who 或 Why to Do的问题;
Level2:流程组,每个一级流程大类包括两个以上的流程组,如IPD流程大类包括OR、CDP、IPD开发、TPD等多个流程组。流程组回答了What to Do的问题;
Level3:这才是具体的流程,指导企业如何开展各项活动,回答How to Do的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流程,很可能还需要分解为子流程,所以Level3划分为流程和子流程,有的企业把此划分为Level3、Level4,如华为公司。
Level4:活动,流程就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的,所以需要把每项活动识别出来并作出定义,也是回答How to Do的问题;
Level5:任务,这里指每项活动执行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对于复杂的活动,任务也可以继续分解下面的子任务,但颗粒度要细化到子任务的情况很少。
在企业业务流程建设过程中,建议企业先把一级流程作出划分,并形成相应的企业级流程架构。下图是建议的科技制造型企业参考的业务流程架构:
以上架构体现了企业以战略为导向运行的基本思想,其中战略类的流程大类就是DSTE流程。运作类和支撑类的一级流程由DSTE流程引领、指导与监控,实现企业运行纲举目张,达成企业战略目标。
(本文来源架构师修炼之道)
PS:扫码下方二维码加入数据学堂知识星球,搜索“战略”,获取更多干货资料文档
<END>
数据学堂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