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s,GINs)是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坚持扩大开放、保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必要之举。中国应关注重点城市和区域,以关键“节点”城市建设为基础,实现国家层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整体目标。本文以深圳作为案例,与北京、上海两地进行比较,定量分析深圳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现状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就深圳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出政策建议。
当前,“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要作为一种政策语言出现,专门研究城市或区域层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文献相对较少。除了与之存在间接关联的全球城市网络理论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以外,有文献基于专利数据测度了中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整体地位,还有文献综合分析了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科研合作网络中的演化特征,另有文献分析了特定城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层级。国内外多家机构发布的全球创新型城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等排名类报告(见表1),为研究城市或区域层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供了重要参考。此类报告为了考虑国际可比性,一般采用国际通用性较强的指标,如国际合作论文数、PCT专利数、外商投资额等编制指标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与排名的城市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状况。
当前各类全球创新型城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等排名大都涵盖了深圳,这肯定了深圳作为全球创新网络中关键“节点”城市的地位。表1总结了包含深圳在内的主要全球创新型城市排名情况。
由排名情况可以看出,一个城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能够占据重要“节点”位置(体现在排名靠前),其融入方式也是全方位的,除了在产业层面参与全球价值链外,同时要具有技术中心、科学中心的优势。只有在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都充分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才是高质量、可持续性地融入了全球创新网络。
与此同时,中国明确提出建设的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即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主要城市(如深圳),大都居排名前列。将同为中国城市的北京、上海和深圳进行比较,排除文化差异,更直接地反映不同城市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显示的特征。
为了研究深圳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现状,本文构建了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比较指标体系(见表2)。对比发现,深圳在产业端的融入程度较高、技术端的融入程度尚可、科研端的融入程度不佳,深圳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整体水平与北京、上海两地还存在一定差距。
深圳在科研端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整体水平远低于北京、上海,但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潜力较大。本文重点考察国际合作论文和研发支出中的境外资金两个方面的情况。
国际合作论文总量落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相比于积累深厚的北京和上海,深圳的高校与科研机构数量较少,但建设增速更快;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占比更高则反映出深圳高校与科研机构科研活动的国际化倾向更高。调研发现,深圳的区位优势、开放环境及政策支持等因素对于深圳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例如,在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支持下,深圳大学建成二维材料与光电科技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
(2)研发支出中的境外资金规模较小且占比较低。一是境外资金规模较小。2016—2020年,深圳研发支出中来自境外的资金累计仅为6.8亿元,约为北京的1/18、上海的1/12。2016—2020年,深圳研发支出中境外资金的占比基本在0.1%左右,而北京除2019年外均不低于0.7%,上海有3个年份超过1%(见表4)。二是研发机构少。2017年北京外资研发中心就已达到559家,包括特斯拉、爱立信等在内的500多家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2021年上海全年新增外资研发中心25家,累计认定外资研发中心506家,其中全球研发中心5家,由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约占1/4。截至2021年,累计在深圳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近300家,其中很多企业也纷纷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如空中客车(中国)创新中心、美国苹果研发中心等。由于缺乏相关公开数据,本文基于2021年全国外资研发中心相关信息推断,深圳外资研发中心的数量不超过200家(见表2),这意味着深圳在科研端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方面潜力较大。
(2)国际合作专利申请量及占比均低于北京和上海。2017—2021年,深圳国际合作专利年均申请量为717件,占深圳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例为0.64%。而同期北京的相应数值为1528件和1.04%,上海的相应数值为1157件和1.47%(见表6)。
(3)PCT专利申请量远高于北京和上海。PCT专利申请量反映了技术应用的国际化水平。数据显示,2014—2018年深圳PCT专利申请量达到69558件,是北京的3倍,更是上海的近10倍。从申请量的年均复合增速来看,虽然深圳的16.8%稍低于上海的19.9%,但考虑到二者巨大的基数差,深圳的高增速表现非常突出(见表7)。
(4)创新集群位势优于北京和上海。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1》对城市集群的界定和测算,2021年“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在全球PCT专利申请中的占比达7.79%,高于北京的2.62%和上海的1.36%。基于该指标,“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在全球前100位创新集群中排名居第2位、北京排名居第3位、上海排名居第8位(见表8)。由此可见,深圳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如果借助城市集群下与香港和广州之间的空间集聚及技术互溢效应,其技术应用的国际化水平更将远超北京和上海。
3深圳更高水平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是数据、关键科研材料等科研资源保障不足。数据、关键科研材料便利跨境流动是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重要条件。但根据本文对深圳一些重要科研机构的调研,深圳在科研数据出入境管理、个人数据跨境流动以及重要科研材料出入境便利化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人类遗传资源出入境要求相关单位提供法人资格材料、法人证件号码、手机号和单位公章等,与国外机构管理模式不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双向沟通解释,申报周期较长,迟滞科研进度。又如,植物种质资源出入境检验检疫要求“一刀切”,检疫文件短时间难以办齐,导致原产地在境外的种质资源进不来、出不去,种质对外技术服务难以开展,种质资源共享合作难以为继。
第一,优化国际科技合作网络空间布局。一是丰富深圳同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方式,强化创新链前端的联系。二是加强深圳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拓展深圳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渠道和方式。三是重点选择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俄罗斯等国家,采取有针对性的合作战略,强化深圳同周边国家科技合作。四是进一步加强与港澳的人才资源融合及信息资源融通,共同打造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综合比较优势。
第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与载体建设。一是加强大科学装置建设。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抓手,建立国家有关部门与深圳市共建工作机制,推动相关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推进深圳大科学装置建设,为其融入全球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网络提供重要平台。二是打造深圳国际高端科技论坛平台,培育高端国际科技期刊。支持在深圳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承办综合性国际科学会议,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性高端国际会议和论坛,以及国际科技组织年会等大型国际科技会议。设立“深圳市高端国际科技期刊资助计划”,支持在深圳的科研机构创办国际科技期刊。三是推进深圳国际科技组织建设。充分利用深圳科技创新活跃、深圳-香港合作机制丰富等优势,有步骤地吸引国际科技组织来深圳落地发展。瞄准新兴领域和学科,鼓励和帮助相关领域、学科专家或科研机构在深圳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作者黄宁,李研,卢阳旭,冉美丽。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编译/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转自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作者丨黄宁,李研,卢阳旭,冉美丽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