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发布距今已超过568天,您需要注意文章的内容或图片是否可用!
[研究目的]俄乌冲突期间,双方不仅在军事领域开展了激烈对抗,在社交媒体也进行了长期、隐蔽、多元化的认知争夺。研究俄乌双方围绕社交媒体展开的认知对抗,可以为我应对美西方对华认知战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研究方法]基于国内外智库报告、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等文献剖析了俄乌双方基于社交媒体开展认知对抗的原因及其特点。 [研究结论]研究发现,明暗战线遥相呼应、一体推进的博弈方式是社交媒体时代战争的新特点。为应对美西方基于社交媒体的认知战,中国应深化认知对抗机理研究,推进认知对抗平台建设,优化社交媒体监管,加强对外战略传播,提高民众安全意识,确保做好全方位应对工作。 关键词:俄乌冲突;社交媒体;认知对抗;美西方;认知战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信息革命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这直接造成了信息环境的重塑,也给国家安全带了新的挑战和威胁。无论是在和平、危机还是冲 突时期,都存在通过外交、信息、军事、经济和其他手段 来影响外国目标群体的决定和行为,这也被称为"认知战" 。以服务于政治和外交为目的的信息操控行为,包括虚假信息的传播,甚至对真实信息的选择性解读,都可以被视为认知战的一部分。克里斯托弗·怀利(Christopher Wylie)认为,对信息包括不实信息的精心运用是战场上取得战术优势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病毒式宣传和由网络推波助澜的激进行为面前,坦克、掩体和炸弹毫无用处。正因为此,从克里米亚危机开始,俄罗斯就试图通过混合式攻击等手段控 制目标群体的意识形态,从而弥补军事装备日益老化的劣势。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也通过“叙事网络和战略传播中的社交媒体"项目分析战略传播理念以及其中的规律和文化叙事,并开发量化分析工具,研究安全情境下的叙事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本次冲突期间,俄乌双方在物理域进行相互争夺的同时,在信息领域尤其是社交媒体也展开了激烈的认知对抗。在媒体叙事策略上,俄罗斯以“去纳粹化"和"去军事化"为据,证明其"特别军事行动"合理性。乌克兰则着力将自身塑造为"悲情英雄" ,以激发乌克兰军民的斗志并争取西方的支持。可以说俄乌冲突是有史以来互联网渗透最广泛的一场军事冲突,尤其是社交媒体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双方认知对抗最重要的平台之一。近年来,出于商业考虑,全球信息流控制中心的大部分业务已从国家转移到 Facebook、google 等全球媒体公司。它们充当信息传输和人际联系的平台,同时影响互联网的参与者。社交媒体用户在数字和互联网时代发挥双重作用:他们既是认知战的核心目标,也无意识地参与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俄乌双方选择在社交媒体开展认知对抗,与社交媒体的特点密不可分。随着近期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全球社交媒体用户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趋势。Hootsuite 和 We Are Social 联合发布的《数字2022:4 月全球统计调查报告》 (Digital 2022: April Global Statshot Report)显示,全球 社交媒体使用人数已经达到了 46. 5 亿,自 2022 年初以来新增 3200 万社交媒体用户;民众平均每天在社交网络上花费 2 小时 29 分钟,每月平均使用 7. 4 个平台。截至2022 年 1 月, Facebook、 YouTube、 WhatsApp、Instagram、微信、抖音国际版月活跃用户均突破 10 亿大关;前三者更是突破 20亿大关,Facebook 达到 29. 1 亿,多年来蝉联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此外, Snapchat、 Telegram、 Pinterest、 Twitter、 Reddit、 Quora 等社交媒体也拥有 3 ~ 5 亿不等的活跃用户。这些具有海量用户和重大影响力的社交媒体成为俄乌冲突双方所重视的认知对抗平台,也成为双方战略叙事的主要渠道。社交媒体的存在,使得创建数十万甚至数千万人的虚拟社区成为可能。由于在注册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社交媒体用户主动建立了极为详细的个人档案。受点赞、关注和转载等因素影响,社交媒体可以催生拥有大规模群体的虚拟社区。这为搜集用户信息、 分析用户性格提供了可能性。在社交媒体时代,移动终端成为网民个性的终极分析者。在此背景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自动心理画像的研究纷纷上马。相关机构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快速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军事和安全机构也可以由此直接了解社交媒体用户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影响其立场和认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相较于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更为专业与完善,审查也更为严格,这会导致信息传播滞后,不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需求。社交媒体则不同,它 们有的允许用户匿名注册,甚至可以注册多个账号,这会引发社交媒体用户数量的迅速膨胀。而通过算法形成的虚拟社区,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其所发布的内容进行共享,造成信息的快速传播。为了保证传播的时效性,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对于信息的检查并不严格,或者审查速度远远落后于传播速度。当涉及到虚假信息时,这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一些社交媒体的审查机制还会因人而设,只要用户足够有影响力,甚至可以免于审查。据美国媒体披露,Facebook 私下研发的 xchek 系统下设一份白名单,榜上有名的580 万用户可以享受"特别审查"或是免于审查。他们多是具有较强影响力和新闻价值的人物,自带流量属性,成了社交媒体中的特权阶级。这种免检制度引发的信息快速传播,叠加社交软件的精准推送机制,会反复激活用户的记忆痕迹,进而放大公众情绪,造成"好者愈好,恶者愈恶" 的局面。在当今这个"注意力经济" 时代,信息是过剩的,而注意力是稀缺的,人们更愿意消费那些吸引注意力的事物。相较于互联网 1. 0 时代以文字为主的单一 模态信息载体,社交媒体能够以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调动人们的多种感官,具有极强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能够迅速引发群体关注。俄乌冲突已经成为一场被全程视频直播的冲突,为民众提供了超越传统叙事的高密度信息与现场体验感,自然拥有更强的传播力。例如不少乌克兰民众、留学生甚至士兵通过短视频等方式直播冲突场景、展示生活遭遇,给受众带来一种沉浸式的视觉感受,由此产生的情感共鸣更有利于传递战争的血腥和悲情。俄乌双方基于社交媒体开展的认知对抗,代表了未来战争形式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部队和平民的认知准备并不是从局势升级的时候才开始的。认知一直在形成、影响和塑造,现实战争爆发时的认知状态是前期工作的直接结果。认知行动永无止境,在地面战之前、期间和之后都会发生。苏联解体后,为了在乌克兰建立亲美政权,从而进一步围堵俄罗斯,美国通过资助乌"独立"媒体、邀请乌精英赴美、开展民意测验等手段输出美式价值观,并左右乌克兰民意,为日后"橙色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许多学者认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认知渗透可以追溯到克里米亚危机时期,并将其与所谓的"混合战争" 或 "新一代战争"联系起来。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大将在 2013 年曾表示,在数字通信时代,人脑将逐渐成为未来战场,新型战争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类的认知上,传统战争手段的使用只是整个斗争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于同年成立了包括黑客、记者、媒体专家、心理战专家和语言学家在内的信息部队 。在 2014 年克里米亚危机期间,俄罗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外宣传,在获取国内外舆论支持、反制西方舆论抹黑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为反制西方战略压制、谋求战略主动、获取道义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克里米亚危机之后,北约、欧盟针对俄罗斯在信息领域的 "攻心夺志"行动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依托北约战略传播中心和欧盟东部战略传播特别工作组来应对俄罗斯的舆论攻势。在北约和欧盟的帮助下,乌克兰在认知领域与俄罗斯展开了激烈对抗。作为在物理域处于劣势的一方,在认知领域展开争夺是乌克兰所能采取的消耗战略的一部分,也更容易给对手造成伤害。因为当一场认知对抗出现"战争是否正义"的政治争论时, "非正义方"所面临的挑战会成倍增加。因此,双方在社交媒体的认知对抗贯穿着武力冲突的始终,并将一直持续下去。俄乌冲突是发生在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冲突,虽然大部分西方国家对乌克兰表示了"绝对支持" ,但是却秉持不卷入双方武装冲突的立场。然而在认知对抗方 面,他们利用掌握的宣传平台和国际话语权,建立有利于乌克兰的国际叙事,将俄罗斯塑造成"欧洲和平秩序的破坏者" ,并表达了"援乌抗俄"的决心。西方多国政府也纷纷谴责俄罗斯的"暴行" ,由于领导人自带 "权威属性" ,这种"首脑叙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信息的"真实性" 。
西方组织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交媒体的反复渲染,将俄罗斯贴上了"侵略者"的标签,这也激起了西方民众的排俄情绪,从而结成了稳固的对俄"统一战线" 。针对俄罗斯利用"总统跑路"来动摇乌克兰军民抵抗意志的策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过社交媒体直播进行了辟谣。从乌克兰国内来看,泽连斯基政府、媒体和民众形成了一支纵向的认知对抗力量。乌克兰官方则通过"蛇岛勇士" "布查事件"等话语叙事,鼓舞乌克兰军民的斗志,争取西方民众的支持。乌克兰外长和驻德国大使也连续在社交媒体发声,要求西方国家提供援助,并强烈批评德国在援乌问题上的"摇摆"态度,对德国改变立场、最终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乌克兰内政部也利用社交媒体发布俄军被俘和阵亡的信息,试图打击俄军士气, 并煽动俄罗斯国内不满情绪,呼吁阵亡者家属向普京施压。与此同时,乌克兰普通民众也利用视频直播等方式控诉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给普通民众造成的影响, 进而在西方民众中形成共情。虽然普京针对俄乌冲突根源和俄方态度的讲话对于阐明俄罗斯的立场和塑造俄罗斯的形象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俄罗斯政府也加大了信息管控力度,甚至封锁了 Instagram 等社交媒体,但是由于西方的话语权优势和舆论攻势,俄罗斯在国际上所获得的支持相对较少,在认知对抗方面处于明显劣势。本次冲突中,双方在认知对抗平台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这与西方国家和组织对俄罗斯媒体的联合"剿杀"有关。以欧洲为例,欧盟在俄乌冲突爆发 不到一周后便颁布了封杀今日俄罗斯(RT)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Sputnik) 的 2022 / 350 号条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更是在欧盟禁令出台之前就开始封禁俄罗斯媒体 。此外,也有社交媒体主动封杀俄罗斯的消息源。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向社交媒体施加压力,要求屏蔽与战争有关的广告。然而从后续反应来看,大部分科技公司的封杀措施都指向了俄罗斯,这也造成了俄乌双方在认知对抗平台方面的不对称性。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互联网巨头关闭多家俄罗斯官方媒体,防止其发动“战争宣传” 。一些发表"挺俄"言论的账号,也被贴上“虚假信息”的警示标签,甚至被直接查封。不仅如此,来自俄方的消息还要接受社交媒体的严格审查,涉嫌虚假信息会被迅速删除。与此相反,来自乌克兰方面的账号,无论发布何种信息,只要持反俄立场,都会被列为头条。这种"拉偏架"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俄罗斯在社交媒体认知对抗中阵地失守,平台的不对称也是俄罗斯在认知对抗方面处于下风的直接原因。整个俄乌冲突期间,社交媒介充斥着诸多真假难辨的信息,它们互相交织,给冲突态势研判制造了极大困难。事实证明,泽连斯基"跑路"和"蛇岛勇士"等消 息只是出于各自需要而散布的"假新闻" 。双方有关阵亡情况的统计数据大相径庭,尤其是关于俄军将领阵亡人数的消息更是有多个版本。虽说在真假难辨的网络空间里,"有图有真相"的思维定势使得人们倾向于相信他们看到的"实拍" 。然而事实上,借助 PS 技 术、AI 换脸软件、声音处理软件等技术手段能制造出逼真的虚假音视频。其次,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拥有手机的人都是摄影师,他们拍摄的内容很容易被恶意编辑,产生完全背离事实的虚假信息,并很快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有研究人员在对 Twitter 平台 2006 年至 2016 年间发布的 12. 6 万条消息进行调查后指出,真相的传播力远远弱于谣言:"虚假消息的传播速度是真实消息的 6 倍" 。普通民众无法对此类信息做出专业的判断,专业机构的核实也需要时间。虚假信息扩散以后,辟谣成本往往比造谣成本更高。即使辟谣成功,也很难消弭前期造成的恶劣影响。与在物理域所占有的巨大优势不同,俄罗斯在此次社交媒体认知对抗方面基本处于下风,这与牢牢把握国际话语权的美西方国家干预有关。近年来,美国 将中国视为主要对手,通过民主、人权等话题的炒作构建西方"价值观同盟" ,在国际上对我进行诋毁孤立, 误导民众对华认知,试图在通过"印太版小北约" "四方安全对话" 等机制对我进行军事围堵的同时,打赢对华"认知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深入研究俄乌冲突中认知对抗的方法手段,分析其中的特点规律, 可以为反制美西方对我实施的认知战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认知对抗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以及脑科学快速发展的产物,旨在综合运用虚假信息、网络攻击、心理攻势、电子干扰等手段改变目标对象的思维方式,实现 "脑科学的军事化"并"让每个人都成为武器"。作为一种技术高度密集的作战样式,认知对抗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作战研究的"新边疆" 。在北约,认知对抗已经成为作战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门话题。其研究重点是开发用于操控人脑的前沿技术。北约创新中心(NATO Innovation Hub IH)创新项目主任克鲁泽尔(De Cluzel)指出,认知战已经成为"北约近年来反复出现的军事术语" ,并将其定义为"利用技术(包括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改变人类目标认知的艺术"。因此,他呼吁军队与学术界开展深度合作, "使社会科学和人类科学武器化" ,此外,也需要私营企业参与认知战的研究 。 与北约不同,俄罗斯将认知对抗的重心置于更加传统的信息领域。2015 年,俄罗斯专门举行庆典,表彰为改善俄军形象做出重大贡献的媒体人士,《俄罗 斯报》还因此刊登了一篇"言语也能射击"的报道。俄罗斯官方认为,信息对抗应当平战一体、常态运行, "运用全部力量和软硬件实力来影响对手的信息能力" 。 鉴于北约、美国、俄罗斯在认知战领域的深入研究,中国应该积极跟进,主动作为,开展认知对抗研究。从俄乌冲突可以看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认知对抗最重要的前沿阵地之一,参与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国家领导人、官方机构和各类媒体,手持移动终端的社会个体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认知对抗需更多地纳入民间社会的力量。就认知对抗的话语表达而言,融合颜色、字体、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符号资源的话语往往更引人注目,尤其是以影像为核心的信息能够给人们造成更强的视觉冲击,而第一视角的直播尤其能够制造参与感。因此,认知对抗应充分利用多模态话语资源。在用户界面之下,算法"黑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信息传播的效果。因此,中国应研究国内外社交媒体的算法规则,争取对内降低反宣叙事的能见度,对外提高中国信息的可见度。随着世界格局"东升西降"的趋势更加显著,美西方国家在开展反华舆论攻击的同时,不断打压中国的社交媒体。特朗普时期,美国政府便以所谓"涉嫌威 胁美国国家安全" 为由频繁打压抖音国际版,甚至扬言要在美国彻底封杀抖音。最终,字节跳动被迫出售抖音美国业务。从当前情况看,中西方社交媒体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格局。西方媒体步步为营,牢牢掌握国际话语权,中方媒体往往难有招架之力。为避免因西方封杀而患上"失语症" ,中国应"借船出海" ,积极入驻国外各大社交媒体,形成全覆盖的海外发声渠道。虽然来自中国的社交媒体账户是美西方舆论管控的重点对象,但为了避免在"言论自由"方面搞"双重标准"而落人口实,删帖封号对于社交媒体平台和政府监管机构来说往往是"下下策" 。例如,在欧盟 2022 / 350 号条例出台后,塞浦路斯社会围绕言论自由展开了激烈辩论,非政府组织和独立人权组织强烈呼吁欧盟保护言论自由,欧洲记者联合会和比利时 弗拉芒记者联合会(Vlaamse Vereiniging von Journalisten)也认为该禁令违背了新闻自由 。在入驻国外主流社交媒体之余,中国也应关注国外边缘社交媒体和新兴媒体平台。这些平台虽然用户体量小,难以主导社会舆论,但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往往有一定的影响力,小众地位也使其更容易避开舆论管控的锋芒。例如,为对抗社交媒体巨头 Facebook,一群来自纽约大学的学生创建了开源、去中心化且尊重用户隐私的 Diaspora,这一平台已经在德国土耳其裔移民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此外,中国应瞄准国外利基市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民族自主社交媒体平台。目前,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社交媒体巨头几乎形成了市场垄断,中国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开发出与之匹敌的自主品牌。但从微观看,这些巨头统治的媒体市场之外仍存在一些细分或者小众市场,可以成为中国自主社交平台破局的关键点。可以认为,抖音在海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用户碎片化视频消费需求的关注。因此,中国在打造自主社交平台方面应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国外媒体巨头的市场"盲区" ,并根据客户需求“量身打造" 国外社交媒体巨头无法取代的中国品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资本运营的社交平台在议程设置上往往以收视率、点击率、转载率、跟帖率为根本标准,偏爱炒作一些能够引发社会争议的话题。如果监管不力,我国社交平台有可能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成为国外反宣叙事的"传话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的平台监管需要行业自律,更需要政府把关。目前,欧盟在这一领域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为中国有效开展社交平台监管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2018 年 10 月,欧盟出台了《 反虚假信息行为准则》 (Code of Practice on Disinformation) ,旨在呼吁社交媒体对信息内容进行自我监管,并联合应对虚假信 息。首批签署公司包括Facebook、Google、Twitter等, 微软和抖音国际版随后也加入其中。签署方承诺提高广告投放透明度、为用户提供虚假信息标记工具、删除虚假账户、为学术界提供研究数据等 。2022 年6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又发布了《加强版反虚假信息准则》 (A strengthened EU Code of Practice on Disinformation) ,将打击深度伪造视频、利用机器人和虚假账户 散布虚假信息等"信息操纵行为"纳入其中 。新准则设立了关键绩效指标,对于未完成指标的签署公司, 欧盟将征收其全球收入的 6% 作为罚款。作为配套法 案,欧盟还将通过《数字市场法》 (Digital Services Act) 和《数字服务法》 (Digital Services Act)更好地开展监督和追责工作 。这标志着欧盟在打击虚假信息方面将从"企业自我监管"走向"欧盟和企业共同监管"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网络监管工作,自 2000 年以来先后出台了《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互联网 IP 地址备案管理办法》等网络规范法律法规,基本覆盖了网络信息生产、发布以及传播过程。此外,为了提高平台监督的自主性,中国于 2004 年出台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以社交媒体为主的 2. 0 阶段,然而公约却没有得到及时修订,配套法规也迟迟没有出台,这也是下一步网络监管工作必须改善的重点领域。在"东升西降"的大趋势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逐步提升,中国声音在国际舆论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西方的诋毁和打压,中国应在国内外社 交平台主动制造议题,抢占舆论先机,打破西方引领舆论的常态。在此过程中,中国应客观、立体地展现自身形象,不避讳矛盾和问题,避免给人留下"报喜不报忧"的印象。在话语构建方面,中国的战略传播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塑造人文荟萃、蓬勃发展、以和为贵的中国形象。针对外媒的抹黑,中国应迅速响应,用事实阻断谣言传播链,使外媒落入自设的公信力陷阱。同时 要长期跟踪西方重点攻击中国的议题,做好预判工作, 抢先发布事实真相。在传播过程中,应结合社交平台信息传播特点,加强多模态符号资源,尤其是第一视角直播的运用。有效的战略传播离不开对传播对象的选择。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结合我国立体化外交格局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的定位和"一带一路"倡议, 可以将"一带一路" 沿线的发展中国家确定为对外战略传播的重点。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更容易接受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更认可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制度优势,这有利于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朋友圈,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当前,社交媒体往往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它们与正确信息相互混杂,形成了一股真伪难辨的信息流。其覆盖面广、关注度高,很容易被敌对势力用作认知对抗的工具。针对这一情况,中国首先应搭建专业化的反虚假信息网站,及时发布反虚假信息成果,提高民众警觉,并为学术界研究提供参考。目前,欧盟在打击虚假信息方面拥有较为成熟的经验。2014 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为应对俄罗斯的"信息战" ,欧盟成立了负责核查和揭露虚假信息的"东部战略传播特别工作组" ,其工作成果会发布在"欧盟反虚假信息" 网站。目前,该网站已经建立了包含上万个网络虚假信息案例的数据库,并以俄语、中文、英语等 16 种语言呈现。微博账号"欧盟在中国"和"德国驻华大使馆"也会转 发该网站上的信息。中国可以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封堵漏洞,打造类似的信息服务平台。其次,中国应持之以恒提升全民媒体素养。在社会教育方面,可以依托社会团体、科研院所、社区等举办各种媒体素养教育专题讲座、培训班、联谊会和知识竞赛等,对民众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和宣传。在学校教育方面,各级教育部门应重视“媒商课"的作用,加大对媒体素养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将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 时,还应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总书记关于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国互联网法规制度等内容。此外,政府应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社交媒体信息的事实核查工作,积极采纳高质量的成果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打牢抵御美 西方国家认知争夺的群众基础。在信息时代,认知对抗已经成为战略博弈和军事冲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认知影响行动发挥了比以往更为关键的作用。由于存在用 户群体巨大、消息推送精准、信息分享及时、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社交媒体在俄乌冲突期间成为认知对抗的主要阵地。虽然俄罗斯通过对冲突根源的追溯来凸显其特别军事行动的正义性,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牢牢掌握着社交媒体平台和国际话语权,得到其大力支持的乌克兰在与俄罗斯的认知争夺中占据了明显上风。在内部,乌克兰总统、官员、媒体与民众共同建立了多层次的反俄叙事;在外部,乌克兰与北约、欧盟在认知 对抗方面相互配合,形成了对俄罗斯的合围之势。在手段方面,乌克兰借助美西方话语权优势,通过首脑叙事、媒体渲染、民众直播等方式,将俄罗斯贴上了"欧洲和平破坏者"的标签,深刻影响了民众的对俄认知, 在西方社会建立了非常稳固的对俄"统一战线"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民众对俄乌冲突的立场, 让世人见识了社交媒体时代文字、音频、视频等数字化 "武器弹药"的巨大威力。
近年来,美国、俄罗斯等国 家早已在认知战领域开疆拓土,北约更是加大了研究 力度,并成立了专门的认知战研究中心,试图在隐形战线颠覆对手认知,实现攻心夺志、不战而胜的目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民主" "人权"等话题对我进行诋毁,影响我国际形象,颠覆民众对华认知,事实上就是其对我实施的认知战的一部分。此外,一些境外势力还通过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我基本文化、信仰和道路,利用群体性事件煽风点火,制造人民内部矛盾, 试图影响我社会稳定。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相关部门和学界要加强认知战的机理研究,尽早识别对手的认知影响行动,并做好应对工作。由于西方国家在社交平台和话语权方面拥有巨大优势,我们必须抓紧推进民族品牌建设,保持发声渠道 畅通,加强对外战略传播,掌握认知争夺主动权。针对对手在中国境内的认知渗透,我们在加强舆论监管的同时,也要提高民众的媒体素养,在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有效反击西方国家对华认知战,确保做好全方位应对工作。引用格式:陆巍,周睿平,常一心.基于社交媒体的俄乌冲突认知对抗:原因、特点与启 示[J/OL].情报杂志.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230215.1634.010.html作者简介:
陆巍,男,1979 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别与区域研究;周睿平,男,1999 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别与区域研究; 常一心,女,1999 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别与区域研究。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可加入星球
里面已有6000多篇资料可供下载
越早加入越便宜
续费五折优惠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宙飒天下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