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网络既是手段也是被保护对象的特殊属性,这决定了网络威慑与传统威慑的巨大差异。传统威慑是强者游戏,因此追逐实力基础上的优势地位成为大多数国家推行威慑战略的先决条件。由于网络空间的“玻璃房”特征,基于互毁关系的网络威慑不会使一国更安全,只会使各国更脆弱。基于质押关系的网络威慑将是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该威慑模式源自中国古代“纳质为押”制度,并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均势体系中得到多次实践。
我国与美西方进行网络安全沟通时,长期面临两类话语体系互不相容的现实挑战,如我国提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而美西方则鼓吹网络威慑。国家之间实现顺畅的沟通,需要用对方熟悉的语言来阐述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尽量做到相互理解。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使用西方术语但重新定义其内涵,是在与美西方进行网络安全战略沟通时不得不做的,这其中就包括对网络威慑的再定义、再解读。美西方提出的网络威慑理论注重实力主导下的攻势威慑,强调自身安全而忽视共同安全,但俄乌冲突导致的大范围网络安全乱象表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网络空间独善其身。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头号网络强国,也无法在不顾及自身网络安全的情况下自由发挥网络能力优势。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马克•沃纳表示:“现在是采取行动加强网络防御的最关键时刻。”美网络空间司令部前法律顾问加里 • 科恩强调,美一直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对乌援助方式,并确保所有军事行动符合国际法要求,避免美成为俄乌冲突的“共同交战国”。这凸显了网络空间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现实,也为重新定义更加强调共同安全的网络威慑提供了契机。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合共生的价值观,提出类似质押关系的网络威慑新范式,核心目标是避免大国在网络空间走向相互确保摧毁的危险局面。
网络威慑理论的未来发展影响
全球网络安全态势走向
美国国防部《2022 年国防战略的基本情况》提出“加快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多领域威胁”等战略目标,并将“一体化威慑”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军事不仅在战争中维护国家利益,更多地是在和平年代和危机时期发挥作用。威慑作为平时运用军事力量的有效方式,长期受到军事理论界的持续关注。由于网络空间成为新的国家竞争热点,尝试将威慑理论应用到网络领域的文献不断涌现,其中部分理论成果已进入美英乃至日本等国的政策制定和对外实践。随着美国以大国竞争挑动“新冷战”,在冷战期间发展成熟的威慑理论重回国际政治舞台中央,网络威慑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影响甚至主导全球网络安全态势走向。
1.1 国家间战略竞争加速网络威慑从理论走向实践
国家在非战争条件下运用军事力量维护其权力或利益,是威慑战略得以实施的基本驱动。网络威慑的提出,既反映了当前网络领域愈演愈烈的国家间竞争,也延续了西方传统威慑理论一贯的扩张思路。在将网络威慑从理论推向实践方面,美国始终处在领先位置。继宣布重回大国竞争后,美国 2018 版《国家网络战略》强调“威慑”“进攻”和“同盟”。从历史上看,该战略几乎是 1986 年美国“海上战略”的翻版。无论是美国“海上战略”还是网络威慑,其目标都不仅是维护自身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更是扩张势力范围,谋求世界霸权。由于网络空间存在的平战界限模糊、溯源反制困难等特征,目前围绕网络威慑理论仍存在较多争论,各国网络威慑战略或政策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在美国示范带动下,英、澳等国也先后提出网络威慑战略,并普遍将中俄作为假想敌。
1.2 威慑理论影响未来较长时期网络安全态势走向
威慑理论对全球安全态势的影响需辩证看待。即使考虑到西方威慑理论的扩张主义本质,也不可否认历史上威慑理论对避免战争特别是核战争发挥过积极作用。美国在制定威慑战略时,通常将对其全球扩张构成主要挑战的国家作为假想敌,如核威慑之于苏联、网络威慑之于中国。苏联面对美国核威慑带来的核战风险,成功实现对美长期核平衡,并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通过双方有效沟通避免了危机升级。当前我国建设发展高度倚重数字经济,美国奉行的网络威慑不断挤压我国发展空间,挑战我国安全底线。但是,对美网络威慑的反制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彻底解决,威慑与反威慑将成为中美在网络领域长期的战略互动过程。而中美作为最大的两个数字经济体,其战略互动情况也将决定全球网络安全态势走向。
1.3 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将削弱攻势威慑的有效性
法国学者雷蒙德 • 阿隆认为,没有普遍抽象的威慑,威慑就是知道一方能在何种条件下以何种方式阻止另一方做某事的具体情况。对那种可以适用于众多冲突场景的特定威慑构想应保持怀疑,因为它把事实简化成了缺乏时代因素的简单框架。所以,必须始终从具体情况出发来分析威慑。有些威慑理论在某个领域有效,而在另一个领域就可能没有意义。网络空间作为人造的虚拟空间,具有行为体众多、行动隐蔽性强,但追踪溯源困难的特点,因此难以分辨潜在的敌人和真正的攻击者,这直接影响了威慑信息的传达。因此,在实力、意志和信息传达组成的威慑三要素中,已经奉行网络威慑的国家更多地强调实力和意志。但是,网络武器是能够轻易存储、复制、删除的代码,其一次使用后的大规模扩散难以控制,导致相关国家精心打造的力量优势极为脆弱,其基于实力的意志表达几乎等同于自毁宣言。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下,实力主导的网络威慑决定了对优势地位的追逐无法终止,不加限制的网络军备竞赛及紧随其后的网络武器滥用将导致威慑战略最终以失败收场。2022 年 4 月,兰德公司发布《颠覆性威慑:审视技术对 21 世纪战略威慑的影响》,指出新兴技术将加强或削弱战略威慑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如果一项技术将减少攻击难度或攻击成本,则将削弱战略威慑的有效性。
各国对网络空间普遍依赖预示
基于质押关系的网络威慑新范式
我国是威慑理论的重要发源地,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兵书最早提出了古典威慑思想。中国古典威慑与西方现代威慑的显著不同,在于其思想底色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合共生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陷入纷争国家的止戈、质押等共存模式。质押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的“纳质为押”,到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一种制度,“入侍为质”和“纳质为臣”的形式十分普遍 。质押不仅是一种外交妥协,更是一种政治表态,通过公开承认别国掌握本国重大利益,从而建构双方应以合作取代对抗的共同认知。冷战时期及冷战结束后,均出现了基于质押关系的威慑范式成功案例。虽然这一威慑范式引发的学术关注较少,但该范式与网络空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高度契合,蕴含了未来在网络领域成功应用的巨大潜力。中国前瞻性地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力避网络空间出现“大国政治的悲剧”,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网络空间质押范式的呼应。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 • 奈在传统的报复型威慑、拒止型威慑之外,提出了一种新的“规范性禁忌威慑”,即通过建立规范禁忌来约束潜在的网络攻击者。这里的规范禁忌是基于各国普遍依赖网络空间的现实。约瑟夫 • 奈虽未明确提出质押概念,但其“规范性禁忌威慑”同样意味着对相互质押关系的公开承认。
2.1 历史实践:冷战时期及冷战结束后基于质押关系的威慑案例分析
在实力主导的思维惯性下,质押关系虽然较少出现在西方战略理论中,但已实质性进入国家博弈实践。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面对苏联升级核打击能力、中国成功进行核试验的接连挑战,组织国内就调整核威慑战略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使用了质押理念。例如,兰德公司在对核战争进行计算机模拟演练的基础上,建议当冲突跨过核门槛后,首先应该避开敌方城市,只对它的军事目标实施有节制的攻击,同时保留足够的核预备力量,一方面诱导对方仿效自己,只对军事目标进行还击;另一方面把对方的城市和人口当作质押,以不同的反应方式进行讨价还价,在冲突升级为灭城战之前结束战争。该建议被麦克纳马拉领导的美国国防部采纳,并促成美国对确保摧毁核威慑战略的重大修正。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的遗留问题凸显。曾任驻韩美军司令的加里 • 盖勒评估了武力解决朝鲜问题的制约因素,指出一旦朝鲜半岛发生战争,韩国至少会有 100 万人丧生;朝鲜一旦使用常规武器对韩国发起大规模打击,将连带 15.4 万名美国公民和2.8 万名驻韩美军官兵死亡 。面对美韩的重兵压境,当时尚未拥核的朝鲜有效慑止了入侵,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利用了美国对盟友韩国的公开安全承诺。在美、朝之间威慑与反威慑的战略互动中,韩国实质上成为质押对象,对于美朝博弈烈度止于武力示强发挥了关键作用。
2.2 逻辑起点:网络既是手段也是被保护对象
在诸多威慑理论中,“X 威慑”中的 X,指的是威慑手段。核威慑,是以核武器实施威慑;常规威慑,则是以常规手段实施威慑。但对于网络威慑来说,网络固然是手段,但更多的是要保护的对象。当前,网络已经同水、电一样,成为国家生产和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根据国际电信联盟《2020 年全球网络安全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网络安全,64% 的国家发布了网络安全战略,50% 的国家制定了网络事件响应机制。网络安全脆弱性还体现在对其他领域战争威胁的跨域联动。在新军事变革刺激下,美军提出“空海一体战”。美国知名防务专家埃米泰 • 埃特西尼明确反对“空海一体战”,认为它具有与生俱来的升级性,必然导致网络和太空等领域的军备竞赛,而网络安全恰恰是美国的重大关切。奥巴马曾宣布,美国 21 世纪的经济繁荣将取决于网络的安全。时任国防部长盖茨也表示,在美军越来越依赖网络的同时,来自网络的威胁也越来越多。2021 年拜登上任伊始即发布《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重振美国的优势》,将网络安全视为重振并维持美国优势的重中之重。由于互联网的低门槛接入,大多数国家可以无差别进入并利用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导致在数字时代国际关系中,网络实质上成为国家间的质押。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信息安全中心霍华德 • 斯密特教授称,美军的关键基础设施系统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互联网建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性,而这正是敌人会设法利用的,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军事强国来说,在网络战的战场上是平等的,他们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动同等破坏性的攻击。
2.3 前景分析:基于质押关系的网络威慑是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典型的威慑三要素包括实力、意志和针对对手的信息传达。将实力列为第一要素,暗含威慑是强者游戏,而追逐实力基础上的优势地位成为大多数国家奉行威慑战略的先决条件。照此逻辑推导,发展网络空间的确保摧毁能力将成为网络威慑的必然。但由于网络空间的“玻璃房”特征,网络强国往往越强大越脆弱。考虑到互联互通的网络已成为国家间的质押,任何国家都应该放弃追逐网络空间的压倒性优势地位,转而承认现已成型的双边或多边制衡关系,并以追求网络空间共同安全为目标。如果说质押关系在传统威慑领域还只是特例,那么在网络领域则具有普遍意义。这是对已成历史的美苏冷战时期现实主义思维的摒弃,也是对作为互联网底层逻辑的理想主义思维的呼应。
创新网络威慑范式的关键在于
避免引入相互确保摧毁
当前,网络空间碎片化呈现加速趋势。面对美西方网络制裁威胁,俄联邦委员会信息政策和媒体互动委员会主席普什科夫宣称,俄必须为互联网和数字主权领域“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做好准备,不排除与全球互联网断开的可能性。2022 年 4 月 28 日,美国与欧盟、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联合发起《互联网未来宣言》,妄图以意识形态划线,煽动互联网对抗,割裂互联网体系。上述各国在将威慑理论应用到网络领域的过程中,提出网络空间的确保摧毁战略似乎顺理成章。但在网络空间呈现相互质押的现实情况下,该战略一旦付诸实践,将加剧网络空间分裂,彻底终结互联互通的数字经济带来的合作共赢前景。
3.1 网络武器可以突破国家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垄断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和两极格局的形成,威慑理论和政策在美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渐成为战略理论和防务政策的主导。战后威慑理论的第一个系统性设计是确保摧毁战略,依靠的是核武器的大规模报复能力。从提出之日起到冷战结束,确保摧毁战略始终是美国实施中央威慑、防御本土安全的主导战略。在保有核垄断地位的短暂时期,美国对核武器的灾难性后果并不十分担心。从核垄断走向核均势,威慑理论随之不断发展,由于全球呈现两极化的稳定结构,相互确保摧毁的威慑关系相对清晰明了。但在网络高度普及的新国际体系中,传统的主权国家由过去的单一实体转变为更复杂的行为体,同时国家内部拥有多种追求不同利益、具备不同能力的次行为体,这就使得国家决策变得难以预测和分析。因此,要判断哪些国家是威慑对象并清晰传达威慑信息,已经比核威慑困难得多。2022 年5 月 23 日,国际刑警组织秘书长尤尔根 • 斯托克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未来几年,由国家开发的网络战武器可能会泄露到暗网上,犯罪团伙或将购买这些武器实施网络犯罪活动。
3.2 重视网络空间不当威慑导致的生战生乱风险
亲手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核科学家们预见到原子技术的扩散在所难免,认为原子弹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立场鲜明地支持实施国际控制。与核武器相比,网络武器更具有易扩散的内生属性,其危害已充分显现。2016 年,美国国家安全局“永恒之蓝”等网络工具被窃取,随后基于该工具的网络勒索病毒 WannaCry 全球爆发,相比此前较传统的勒索攻击事件,WannaCry 在技 术 上 显 著 升 级。2021 年 5 月, 美 国 最 大 成品油管道运营商科洛尼尔遭到勒索软件攻击,5 500 英里输油管被迫停运,成为首个源于非政府、非国家背景组织并造成国家级基础设施破坏的定向攻击事件,其鲜明技术特征已趋近网络战行动。网络空间行为体众多,难以辨别真正的攻击者。第三方可秘密参与到网络空间冲突当中,加剧了研判网络威慑对象的复杂性。由于网络空间难以溯源归因的特殊属性,一旦非国家行为体掌握网络武器,这将决定非国家行为体可以在制造巨大破坏的同时隐藏身份甚至转嫁责任。在遭受攻击后,如果迅速采取反击措施,可能会因选定错误目标而引发更多冲突;如果不采取反制措施或延迟采取措施,则将导致威慑的可信度下降,从而刺激更多行为体在网络空间发起攻击。
3.3 基于互毁关系的网络威慑不会使一国更安全,只会使各国更脆弱
网络武器的快速迭代升级使得相互确保摧毁已接近实现,在能力上为基于互毁关系的网络威慑战略铺平了道路。但是,网络互毁威慑一旦实行,真正的威胁并不是来自敌方的攻击报复,而是网络武器自身。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头号网络强国,面对网络造成的国家间利益高度内嵌,也难以在推行确保摧毁战略的同时保证自身安全。数字时代主要国家面临的网络安全困境,正如殖民时代英国面临的海上安全挑战。地缘战略学者菲利普 • 霍华德 • 科洛姆曾将英帝国比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机体,心脏和头脑位于英伦海岛,其养分供应地位于印度、澳大利亚和北美等殖民地,各组成部分之间互相依赖。正因为互相依赖,英帝国才有其他帝国没有的高度脆弱性。在缺少领土界限的海上或网络空间,个体安全高度依赖整体安全,保持海峡通道或网络节点的安畅通,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以大规模杀伤能力相威胁,意味着以牺牲网络空间整体安全的代价寻求个体安全,最终往往是成本远高于收益。尤其是当这种确保摧毁能力容易扩散和复制时,少数国家炫耀的能力越强,全球网络安全态势就越脆弱。
结 语
2021 年 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要求“打造融通中 外 的 新 概 念、 新 范 畴、 新 表 述”。2022 年11 月 7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当前,网络威慑是美西方网络安全战略的核心议题,我国对该议题不应采取简单的回避策略,这不利于我国快速进入国际舆论场,且会影响我国开展网络安全对话交流。本文提出的网络威慑新范式,目的在于打破当前个别国家在网络空间“一国威压全球”的不平等状态,推动建立更加稳定、更利于合作共赢的网络空间均势。通过延续我国基于和合共生原则的传统威慑思想,跳出美西方实力主导下的传统威慑范式,开辟网络威慑理论未来发展的全新方向,有助于用别国听得懂、愿意听的表达,充分展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推广性。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社,原作者赵子鹏 , 张光迎。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编译/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转自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社
作者丨赵子鹏 , 张光迎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