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泄漏,但无人应急。
2、账号管理混乱,无法实现监管。
3、人员风险加剧,无法实现有效制衡。
4、多年安全积累毁于一旦,重生成本极高。
5、已经引起无数黑客团队注意,数据满天飞。
根据华尔街日报等相关报道:
微软、亚马逊等开启万人级别裁员时代,卫宣宣布三月底前裁员万人,亚马逊开启裁人1.8万计划,IBM宣布裁人3900人,Google裁人12000人,值得一提的是Google的补偿计划:
裁员补偿:基本工资按照16周+按照工作年数每年额外两周
股票提前发!跟基本工资看齐,也是按照16周+按照工作年数每年额外两周发放。
去年的奖金照常发,不会短缺。其中80%已经发放,剩余20%三月发。
持续提供6个月的医疗保险。
2023 全球科技行业已宣布裁员近 6 万
根据 Layoffs.fyi 的数据, 2023 年头几周,全球科技行业总计已宣布了超过 5.9 万人的裁员,去年全年有 1024 家科技公司总计宣布裁员 154336 人。
而根据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 Michael A. Cusumano 对此评论道:科技公司“总共拥有数百亿美元甚至数千亿美元的储备金”。“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将它们用来支持运营。” 同时他也不认为裁员会帮公司省钱,没有证据表明“随着工资的减少,公司的成本会持续降低”的说法是正确的。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 Jeffrey Pfeffer 认为裁员可能不会削减成本,更提高不了盈利能力,Pfeffer 直言不讳地说,这只是科技公司之间的“互相抄袭行为”,是一种病态的表现(an instance of social contagion),“有人对我说,他们知道裁员有损公司利益,更不用说员工利益了,但每家都在裁,他们的董事就会问他们为什么不裁。”“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thinking is hard work’,这就是这么多经理不愿意开动脑筋的原因。”
裁员还会带来相当多的负面效应,那么为什么明知没好处还要裁员?Pfeffer 说,“人们总是做各种愚蠢的事情,你别指望这些经理会有什么不同。”
总结如下:
1、对企业来说,裁员有时候就是跟风、抄袭,非理智的行为,并非必须行为。
2、在执行裁员动作时,无脑裁员,裁员从来不是开除那么简单。
3、完备的人员选择策略、赔偿计划、沟通方法、应急预案、诉讼应对等都需要考虑。
4、长期收益,某些XX人或许为了个人短期利益在领导面前的利益选择扯虎皮做大旗,未考虑企业长期利益,例如诉讼风险、交接风险、企业发展风险等。
5、裁员并不能有效解决企业营收问题,除非裁掉的人是累赘。
6、对企业而言,必须裁人的时候,确定人选要去区分企业价值、个人性价比、后期发展、工作安排,工作性质等,不能无脑每个部门都同比例进行。
对安全人员来说,相关负责人裁员建议事项:
甲方人员:
1、岗位和职业发展,被裁人员对企业的价值、可替代性等情况。
2、是否会造成人员破坏风险,是否有风险应急预案。
3、对外对接的安全人员,是否可有效衔接,最好和所对接相关监管机构人员、供应商、其他部门人员、外部SRC等。
4、特权账号的收回或冻结。
5、人员安抚,公司允许范围内争取不长。
6、如果可能,尽量为员工提供面试机会。
7、如涉及财务相关,需相关部门人员参与。
供应商:
1、同级别沟通,对供应商而言,最恐慌的是客户流失,在裁人之前应首先考虑客户的同级别对接问题,防止流失。
2、人员选择,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也就是工程师、研发等,如果供应商大量出现工程师、研发等技术人员被裁,那可能会引起客户对供应商的质疑,会选择新的替代产品。
3、关注裁员原因,供应商很可能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裁员,例如部门调整,业务变动等情况,某安全供应商曾出现某部门、某事业部整体裁员的情况。
4、甲方会关注裁员企业类型,当提供硬件服务类供应商,例如防火墙之类,或许不会恐慌,但软件服务、托管服务、功能性服务厂商会被重视。
5、甲方乙方同样面临人员风险。
6、法律风险,比如无法提供即时性服务导致的违约等
站在更高的角度,甲乙方都可在裁员浪潮中获益,甲方可从乙方人员中选择更具有竞争力的安全技术人员,可能供应商裁掉的熟练安全人员可有效解决企业迫切的专业岗位需求。但需注意竞业风险,有些企业会启动竞业,不允许员工入职合同方。乙方也可选择更具有甲方经验的安全人员,可能有甲方视角的高级人员能为供应商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